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35年到1948年,是中共中央以延安为驻地,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十三年,在此期间,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卓越的革命者和政治家,也是红色家风建设的实践主体。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养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红色家风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许多为了实现救亡图存而投身革命的青年和知识分子来延安落地生根,在此形成了革命家庭,在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有一种以革命理想为纽带、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艰苦奋斗为底色的新颖的、不同于以往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家庭伦理观念逐渐形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批党的领导人以身作则,在家风建设上垂范全党,他们的家庭和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延安红色家风的典型代表。
延安红色家风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价值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一个个革命家庭个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革命大业,乃至为了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服从大局,每一个人都是共产党员。不少革命伉俪长年分居两地,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其他人抚养照顾,自己全心全意为革命工作。他们教育自己子女的首要内容是革命道理和集体主义精神。如毛泽东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劳动大学”读书学习、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八互原则”等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艰苦奋斗为本色”的生活态度。物质极其贫乏的时候,延安革命家庭都生活得很简朴。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朱德自己开荒种地,林伯渠把破烂旧毛笔的笔头都绑起来舍不得扔……正是这样的一些领导人身体力行,才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一种精神财富。在家教里,父母特别重视对孩子劳动观念、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任何形式上的特殊化。艰苦奋斗不仅是当时克服物质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家风,同时也是促使革命后代具有斗争精神、实践精神的一个必要因素。
三是以“廉洁奉公为准则”的道德要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廉政建设,在家庭方面就是大力倡导清廉家风。革命队伍中实行供给制,干部一律同士兵一样发给定量,领导者和普通人员生活没有差别。很多革命者身居要职,但是他们却不拿公家一针一线为自己和亲人谋私利。董必武为六毛钱作检查、彭德怀退回特殊供应等,这些都是关于廉洁家风的著名事例。正是这样一种明辨公私、清正廉洁的家庭伦理为老百姓所认同并赞赏,而在国民党统治区盛行的是“裙带风”“腐化风”。
延安红色家风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蕴含丰富的当代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物质化、关系功利化、教育焦虑化等问题,传统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未能得到充分传承。延安时期红色家风给我们的家风建设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那就是不是靠空洞说教,而是从带头做起,从日常生活中抓起。这对今天家风建设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优良家风的形成需要家中每个人,尤其长辈以身作则;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外到内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中;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等保障。
延安红色家风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培育形成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反映的是那段岁月人们的思想信仰、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生活智慧,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而言,它还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能够引领我们继续前进。学习弘扬延安红色家风更是要感念那些为党和人民舍小家为大家英勇付出的先辈们,并深刻理解其意义,只有如此才能传承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