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溯抗战历史源头,1936年2月至5月的中央红军东征之举,是中央红军长征后迈向抗日前线的关键一步。在这场意义非凡的行动中,延长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东征的重要决策地、物资保障地和战略支撑地,为东征的顺利推进乃至后续抗日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决策部署的核心之地,为东征指明前进方向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虽有了立足之地,却面临物资匮乏、强敌包围的困境。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的战略方针,为红军东征指明方向,延长县则成为这一战略落地的关键之地。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等率红军总部从瓦窑堡出发,经延川县部分村庄后,27日晚抵延长县后段家河村,28日进入延长县城,当晚便通知延长县委书记高朗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谭生彬次日汇报工作,29日晚接见二人并明确指示他们“积极支援前线,努力建设家园”。30日早,毛泽东在二人陪同下视察延长石油厂。1月3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军委部分领导和团以上干部会议,部署兵力,调整干部,正式成立“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确定东征行动路线和战略方针。2月1日,毛泽东一行离延长县赴延川县,后从延川袁家沟村东渡黄河。2月20日夜,红一方面军强渡黄河突破防线,3天内控制多座渡口。这一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延长县前期在决策部署、工作统筹上的扎实准备,延长县以核心决策地的角色,见证了红军“北上抗日”坚定承诺的践行。
二、物资保障的坚实基地,为东征筑牢后勤防线
东征战役的推进,离不开充足的物资支撑。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延长县以“自力更生、全力支援”的实际行动,成为红军东征最关键的物资供应地,从兵员、运输、能源等多方面为东征提供保障。
东征会议后,延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迅速响应,广泛宣传会议精神,动员群众支援东征。在“扩红”运动中,全县570名青年踊跃参军,既充实了县保卫队力量,也为红军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将各区、乡赤卫军整合为游击队,直接参与支前工作。针对红军渡河需求,延长县专门组织300人的担架队,选拔30余名经验丰富的水手,还发动群众造船,并制作由多个羊皮“浑脱”组成的羊皮筏子,为红军部队及军需物资渡河提供了关键运输保障。延长石油厂更是发挥了独特作用,为东征部队备足电台所需的2个月用量汽油、煤油、麻子油,以及3个月用量的干电池,彻底解决了红军通信与能源供应的燃眉之急。至2月中旬,依托延长县的全面筹备,红军东征作战的各项物资全部就绪,有效缓解了红军物资匮乏的困境,为东征初期胜利筑牢了坚实的后勤防线。
三、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抗战凝聚民族力量
延长县在红军东征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与后勤保障层面,更成为凝聚民族力量、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后续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毛泽东在延长县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视察石油厂时强调“保护石油资源、支援前线与民生”,接见地方干部时指示“积极支援前线,努力建设家园”,不仅提振了当地群众的革命信心,更传递了“团结御侮、共抗外侮”的理念。延长县群众在支援东征过程中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勇担使命的精神,与红军在东征途中面对强敌始终保持勇毅果敢的战斗意志、彰显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相互交融,成为激励广大民众投身抗日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1936年,红军东征历时75天,延长县在其中扮演的决策核心、物资基地、战略节点与精神载体角色,深刻彰显了对东征乃至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价值。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铭记延长人民的卓越贡献,更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合力。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