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超 王福帅
在新时代、新征程道路发展过程中,我国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同时,定义绿色生产力即新质生产力;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教育资源与生态补偿的“投入优先级之争”,导致人才培养的专业供给与亟须技术领域的需求之间存在适配失衡与代际时滞的矛盾。因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满足生态补偿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以辩证思维锚定核心矛盾,构建“需求导向”的校地资源整合逻辑
教育资源优化与生态补偿需求的统合,首要在于破解“教育供给侧的固有惯性”和“生态技术领域的动态需求”之间的矛盾。前者表现为学科体系的稳定性与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后者表现为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和技术迭代的时效性。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教育资源整合的逻辑起点。
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传统二级学科划分,环境科学、生态学、法学(环境规制)等学科跨度较大。因此,从“学科本位”到“问题导向”成为破局之关键。促使教育资源从“按学科体系配置”向“按社会需求重组”转型,能够有效应对“教育供给侧的固有惯性”。另一方面,“充分调研、及时调整、有效反馈”是应对“生态技术动态需求”的良策。以技术热点需求调研为出发点,以聘请“产业教授”并参与课程设计为措施,并以“3个月独立上岗率”等指标为评价标准,建立“需求—调整—反馈”的闭环机制。
二、以协同机制化解对立冲突,搭建“政产学研用”的矛盾转化平台
通过构建外部条件实现矛盾双方的良性互动与价值统一是化解对立冲突的有效手段。教育资源优化与生态补偿需求的对立,集中体现于“高校育人的理论性”与“岗位用人的实践性”的对立、“技术研发的前沿性”与“政策落地的现实性”的对立,而将各方孤立优势转化为系统合力成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不同主体的核心诉求与目标的差异,导致生态补偿人才培养与实践应用中的衔接断层。政府、高校和企业的目标差异,在缺乏衔接机制的情况下形成了“政府想用的人招不到、高校培养的人用不上、企业能用的人不敢招”的现实窘境。因此,构建协同框架,畅通衔接机制,是重中之重。政府提供政策锚点,高校进行人才供给和技术支撑,企业作为实践载体,成立区域性联盟或多种形态合作框架,能够有效化解“技术断层”和“价值错位”的核心矛盾。
三、以实践育人弥合转化断层,探索“知识、能力与岗位”的纾解路径
“理论脱离实践”“能力滞后于需求”可能导致知识、能力与岗位的转化断层,集中表现为从“纸上谈兵”到“岗上不适”,其本质是教育实践中“理想化场景”与“基层真实场景”的脱节。
实践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将静态的知识融入进动态的能力锻造,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岗位适配。由此可见,实践教育是纾解知识、能力与岗位对立的纽带。实践教育强调,在“做中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以“项目制实践”“岗位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承载实践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同时,在“做”中所面临的“错”,需以“错—改—优”的螺旋上升实现知识、能力与岗位在对立中的统一与发展。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旧动能劳动力需求缩减,新质生产力领域亟须人才,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结构性错配。进行教育治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这一矛盾转化的关键。它既能搭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就业的桥梁,又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能动性活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王世超,海口龙华区超凡脱俗信息咨询工作室、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王福帅,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引领山东能源转型及策略研究”(项目号:24CJJJ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