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田伟 陈思怡
“ 这一场观礼,于我而言,既是终生难忘的视觉盛宴,更是精神上的深刻洗礼。”9月8日,回忆起赴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经历,延安市第一中学高鱼仓老师依旧难掩心中的激动。9月3日,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高鱼仓受邀赴京,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此次教育部共遴选60名全国模范教师代表观礼,涵盖高校教师17名、中小学教师43名。陕西省仅有两位代表入选,一位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梅雪松教授,另一位便是延安市第一中学校长助理高鱼仓。
今年55岁的高鱼仓是渭南市白水县人。1995年,他从榆林学院(原榆林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尧合中学任教。2003年,他应聘到延安市第一中学任教。
2016年,市教育局准备从市一中选派一名数学老师援藏,尽管高鱼仓面临父亲卧病在床,两个孩子一个即将高考,一个将要入学一年级的具体困难,但他还是主动请缨,接受了陕西省为期3年的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任务。
援藏的3年里,高鱼仓一直在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任教。他把“缺氧但不缺精神”当作座右铭,凭借自己的忠诚、勤奋、包容、责任和学识,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一点一点地影响和改变着受援学校。
2019年,高鱼仓援藏期满,回到学校。原本可以申请去条件和待遇更优越的市直学校,但经过考虑,他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决心继续留在延安市第一中学。
8月25日,正在给学生上课的高鱼仓接到学校通知——教育部邀请他赴京参加纪念大会。这位从陕北高原走出的教师,瞬间心潮澎湃。
“算上这次,已是两度赴京参与重大活动。这样高规格的政治礼遇,让我真正读懂了《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深意。”高鱼仓感慨道,所有荣誉的背后,都是汗水与泪水的浇灌,是对舒适与优越的毅然舍弃,是对常人望而却步之境的执着前行。
9月3日,4万余名观礼人员从北京全市49个远端集结点出发,通过地铁、公交向天安门广场汇聚。高鱼仓与其他教师代表一同乘车前往,拿着写有“延安市第一中学 高鱼仓”通行卡来到天安门观礼台自己的位置时,他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千言万语道不尽百感交集,千谢万谢难表对党和国家这份无上荣光的感激。”高鱼仓说,这一刻,对他和学校而言都是莫大的幸运与光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张席位卡所承载的,已不只是延安市第一中学与他个人,更代表着洛川县乃至延安市的教育工作者。
坐在观礼台上,高鱼仓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近距离见证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字字千钧、感人肺腑,既饱含对历史的深切回望,又彰显大国担当与民族精神。那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底气与强音。”高鱼仓回忆,他们的观礼台紧邻中宣部受邀嘉宾区,那里的代表多是荣获“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 最美人物”等称号的先进典型,且大多来自基层一线。若不是胸前闪耀的奖章,他们看上去与普通人并无二致,可平凡身影的背后,都藏着曾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观礼中,高鱼仓几度热泪盈眶。“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当习近平总书记沉重讲述中国人民为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时,当东风5C压轴出场、主持人介绍其‘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时,泪水模糊了双眼。”他说,这是热血沸腾的泪,是对研制大国重器的卓越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的由衷敬佩之泪。
从北京乘高铁返回西安的途中,高鱼仓难掩激动与喜悦,发了一条朋友圈:“天安门前看升旗,心潮澎湃,此生有幸做华夏儿女;观礼台上观阅兵,热血沸腾,举世瞩目显大国雄威。”
回到学校,他第一时间向校领导汇报了现场观礼的体验与感受,并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分享了这段经历。
“ 听闻高鱼仓老师受邀赴京观看‘九三’阅兵,我打心底为他感到高兴与自豪。”延安市第一中学教师王娟说,高老师此次北京之行,既是他个人的荣光,更是整个洛川县乃至延安市的荣光。他在国旗下分享的阅兵观感,字里行间没有个人荣光的欣喜与骄傲,满满都是见证祖国强大、繁荣昌盛的自豪。
“ 听了高老师的分享,我深刻明白,如今的和平生活是先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多么来之不易。”高二(4)班学生贺文盈说,作为新时代高中生,不仅是和平的受益者,更应是捍卫者与建设者。“今后,我会把高老师讲的观礼感悟铭记于心,将这份感动与震撼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拼搏,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用实际行动续写祖国的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从教30年来,高鱼仓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与高尚的师德,他收获了“延安市优秀教师”“优秀援藏教师”“援藏先锋”“陕西省师德标兵”“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诸多荣誉。
“今后,我会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给予我的崇高荣誉,用教育家的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将抗战精神、爱国精神、家国情怀融入日常教学,不遗余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高鱼仓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