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小娥
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病房内上演了温馨一幕:75岁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李老先生及其家属,将两面写有“治病救危显仁术,妙手丹心保安康”和“精准诊疗除病痛,贴心护理胜亲人”的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以表达对肾内科团队精湛医术和贴心护理的由衷感谢。这两面锦旗,不仅承载着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更彰显了医患之间深厚的情谊与无言的信任。
老人的病情可谓“积重难返”。据了解,他患高血压20余年,最高血压达180/100mmHg,同时伴有20余年血糖升高史,已确诊2型糖尿病肾病,且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视网膜病变。两年多前,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老人在延安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接受了右侧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规律血液透析治疗(5次/2周)以维持生命。 8月28日,老人再次因“气短、纳差明显,端坐呼吸”紧急入院,门诊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将其收住肾内科。此时,他的身体已极度虚弱,每日尿量仅约200ml,食纳及夜休极差。更雪上加霜的是,老人既往还因胆囊结石和胆管阻塞接受过两次手术。如此复杂的基础疾病,为本次治疗增加了难度。
入院后,肾内科团队迅速完善各项检查。孙海燕主任医师、张席军副主任医师及主管医师李红莉等核心成员共同研判,为老人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给予抗感染、纠正贫血、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可就在病情刚刚稳定、众人稍稍松了口气时,一场突发的“血栓危机”再次将老人推向了生死边缘。据家属回忆,老人此前因内瘘问题前往西安接受介入治疗(PTA)。返回延安后,在一次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动静脉内瘘杂音消失的危急情况。B超检查紧急提示:右侧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人造血管血栓形成、右侧头静脉血栓形成。这意味着维持老人生命的透析通路突然中断!若不及时处理,老人将面临再次转院奔波(此前因血栓曾往返西安治疗),但长途跋涉和二次手术的风险对他本就脆弱不堪的身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 当时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孙海燕主任、张席军副主任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在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紧急远程会诊后,当机立断,决定在B超引导下为老人实施急诊溶栓治疗。”主管医师李红莉回忆道。团队迅速为老人量身定制了分阶段、精准化的溶栓方案:首先经两路给予溶栓药物以开通部分血管;随后,通过床旁B超精准定位残余血栓,追加第三路药物进行靶向溶栓。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医护人员寸步不离,密切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打通了阻塞的血栓,恢复了内瘘血流。
“听到血管杂音重新响起的那一刻,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李红莉医师的话语中充满了欣慰。
老人的转危为安、重获新生,不仅得益于肾内科团队高超的技术实力,更离不开医护人员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护。由于老人基础疾病多、治疗周期长,家属一度焦虑不安。医护团队就耐心细致地向家属解释病情进展和治疗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透析原理和血栓预防知识,有效缓解了家属的心理压力;针对老人食欲差、精神萎靡的情况,科室联合营养师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护士们则每日协助老人翻身、拍背,指导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悉心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老人的气短、纳差症状已明显改善,胸水、腹水基本消退,已能正常进食和休息,每周规律透析,治疗过程平稳。
“是延安市人民医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里的医生技术高超、医德高尚,护士们照顾得比亲人还周到!”家属紧紧握着孙海燕主任的手,激动地说道。为表达这份沉甸甸的感激之情,家属还特意定制了锦旗送到肾内科。
面对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誉,肾内科主任孙海燕深有感触地表示:“这面锦旗,对我们而言,既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鞭策。肾内科的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治疗,医患之间的信任与紧密配合至关重要。我们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让更多像李老先生这样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治疗,用心守护好他们的‘生命通路’,为延安及周边地区人民的肾脏健康保驾护航。”
两面锦旗,凝聚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感激;一声感谢,承载着一份医者仁心的责任与动力。延安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团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也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了温暖而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