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6日
释放压力 疗愈自我
——延安青年夜校成年轻人“充电”新选择
  记者 张译心
  “下班去哪?”“去上夜校!”
  当天色渐晚,城市的灯光依次亮起,白日的忙碌缓缓落幕,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此刻才开始了独属于自己的时间。
  傍晚6点30分,延安大剧院架子鼓教室内鼓声阵阵,近十位学员手持鼓棒,跟随着老师的节拍专注地练习着,27岁的办公室文员南杰就是其中一员。“每天下班后,我总想找些有意思的事情做。”南杰坐在黑色的架子鼓前说,“夜校的价格划算,时间安排很适合‘打工人’,是个尝试新爱好的好机会,所以我就来试试。”
  作为零基础的“小白”,南杰的架子鼓课堂就像一场新鲜的探索之旅。在课堂上,她手腕扬起,鼓棒划出利落的弧线,稳稳击落在鼓面上,头也随着节奏微微摆动,在这里学习的每个音符、节奏都令她雀跃。“每节课,都在唤醒我对这项技能的好奇。”南杰的眼中闪着光,探索未知领域带来的兴奋感,是在“两点一线”日常中难得的体验,这让她的生活变得鲜活起来。
  从刚开始连鼓棒都不会握,到现在已经可以敲一些简单的节奏,南杰也找到了释放压力的方式。当她全身心投入到节奏中时,每一次敲击都在宣泄白天的压力,老师鼓励式的教学更点燃了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南杰开心地说:“我现在开始期待每周2次的夜间课堂,那里不只是学习技能的教室,更是为我提供情绪价值的专属空间。”
  同样在夜校获得“情绪充电”的,还有上班族窦雅妮。
  回想起那段在延安青年夜校学习爵士舞的时光,窦雅妮仍记忆犹新。旋转、跳跃、甩头……在一个小时的舞蹈练习中,学员们努力模仿,不断练习,在舞室挥洒汗水,尽显舞动的魅力与自信。“上课心情特别好,老师认真负责,一个小时过得特别快。”窦雅妮笑着说,每节课都能学到一支舞蹈片段,内容紧凑且充实,更让她感到贴心的是,每节课后老师都会在群里发上课视频,“看着自己的进步,我觉得自己真厉害啊,成就感满满。”
  下班后去上夜校也成了窦雅妮期待的事。在夜校,她结识了很多同学,有位同学令她记忆深刻,她感慨道:“她每期都在,从不缺课,看她那么投入,我也更有劲了。大家一起为了同一个爱好去努力,这种感觉非常棒。”在夜间课堂,学习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共同享受。
  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这段经历开启了窦雅妮“新世界的大门”,钢琴、游泳、乐器,这些课程她都想去体验,而这个需求在夜校里都能得到满足。
  在夜校书法班的张女士看来,夜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弥补遗憾的空间。
  “小时候总有些想学却没机会学的东西。”张女士说,“工作以后有了经济自主权,就像网上流行的那句话‘长大后我决定重新养自己一遍’,现在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去接触那些错过的事物了。”
  墨香弥漫,教室里的学员们安静而专注。研墨、提笔、运笔,在一次次临摹中,张女士的心逐渐静了下来,她坦言:“工作讲究效率,而写字的每一笔都有它的呼吸和节奏,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治愈。”
  她的目光追随着笔尖的每次起落,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放慢。“这门兴趣课像是在成年人的视角里缝合不完整的童年。”即使在这段时间里看不出明显的进步,但过程本身已令人满足。在这堂课中,张女士只是一个学习写字的人,在一笔一画里,把自己再“养了一遍”。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在延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夜校卸下“打工人”的疲惫,挣脱生活的琐碎,释放压力,疗愈自我。夜校早已不止于课堂,正逐渐成为城市中那个暖心的“情绪充电站”。一堂堂课,一次次尝试,正在让年轻人重新找回内心的充盈与力量,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奔赴未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