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没有刘禹锡的著名诗篇《乌衣巷》,这条白墙灰瓦、青石铺就、不算太长的江南巷子应该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一代诗豪在公元826年写作这首诗歌时,距离这条巷子建成已经过去了600多年,距离伴随东晋王朝始终的王谢两大家族黯然落幕也已经过去了400多年。那时候乌衣巷早已是一片废墟,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残垣断壁,夕阳西斜。此时刘禹锡正在经历两次贬谪,十五年边远地区任职后返回东都洛阳的路上,途经金陵秦淮河边,于是写下这首感慨沧海桑田、人事多变的怀古佳作。浙江嘉兴离金陵不远,刘禹锡出生在那里,唐人又崇尚远游,刘禹锡应该不是第一次来到乌衣巷。然而几十年后,经历宦海沉浮,看透世事变迁的诗人与少年时第一次到这里的心情早已是两幅图景。
因为这首诗,这条普通的巷子变得不普通起来。经历宋代、清代和当代多次重建,终于又在南京秦淮河畔文德桥旁恢复起来,这让人们抚今追昔,寻历史之遗迹,发思古之幽情。
没有护栏围住,一口小小的青石砌就的乌衣巷井犹在,1700年后依然能够正常汲水,滋养金陵父老。但除此之外,三国东吴时期的历史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千年岁月无声无息地消融了一切。南宋时修筑的来燕堂,它的名字当然是从刘禹锡的诗句中化用而来,寄托人们对六朝繁华的想象,希望昔日的辉煌能够早日重现,这当然是南渡之人渴望家国振兴的美好理想。经历战乱毁坏,如今却也不是当年的原物。今日的来燕堂与鉴晋楼并列在一起,成为王谢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在纪念王导与谢安两位伟大人物的同时,让人们汲取西晋速亡与东晋偏安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王谢两大家族出了很多一流人物,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绵延数代,各显风流。人们知道谢安的东山再起、江左风流,知道王羲之的东床坦腹、兰亭雅集,知道王谢两大家族在那一百多年里是如何的泼天富贵、风月无边,却很少有人知道连接起两大家族的还有一位女性人物谢道韫。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谢安的侄女。据说她幼年时家人聚会,适逢大雪,叔父谢安一时诗兴,也想借机考察几个年轻后辈才学,于是指着纷纷落下的大片雪花吟出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的哥哥谢朗首先答出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措辞工整但诗味寡淡,让谢安不住摇头。谢道韫思索片刻,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将飞雪比喻成柳絮,震惊四座,诗意俱佳,让谢安击节赞叹,成就了一段“咏絮之才”的文坛佳话。
清人陈维崧著《妇人集》评价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唐人房玄龄著《晋书》记载谢道韫精于玄理,论辩一流,曾经旁征博引,帮助小叔子王献之击败了上门挑战哲学问题的宾客。
谢道韫才华横溢却婚姻家庭异常不幸,不幸的始作俑者便是叔父谢安。谢安出于封建时代门当户对,政治联姻的考虑,将侄女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王凝之书法出众,然而政治军事能力异常拉胯,不过是一个依靠家族余荫享受高官厚禄的纨绔子弟。谢道韫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婚后不久便感觉到丈夫的平庸无能,整日闷闷不乐,精神压抑,忍不住向叔父谢安抱怨,“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堂堂王家那么多人,为什么给我选了这样的人做丈夫?王凝之作为会稽太守,一方封疆大吏,不修习政治,关注民生,整顿军事,却整日沉迷于宗教信仰,是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东晋隆安三年,孙恩叛乱,部下一再告急,王凝之都置之不理,不做任何防御准备。等到叛军已经逼近会稽城下,方才相信真的有叛乱发生,却仍不组织军队抵御,而是踏星步斗,拜神起乩,要请下鬼兵守住各路要津。最终会稽城在王凝之的不作为下被叛军攻破,王凝之仓皇逃走,被叛军一刀枭首。
虽然痛恨丈夫无能,但恪守封建礼教,与王凝之相守几十年的谢道韫又一次彰显出女性柔弱而坚毅的品质,听到叛贼已经杀到城下,她镇定自若,勇敢面对,率领一帮侍女奋勇抵抗,血溅罗裙,亲手杀掉数名贼兵后终于被俘。叛军首领孙恩被谢道韫的气概所折服,并没有为难她,最终还是将她释放回家,谢道韫从此寡居。她的丈夫和子女全在这场叛乱中被杀,谢道韫从此孤独终老,后面的事迹无从考证。
谢道韫的事迹为王谢两大家族增添了一抹壮丽的颜色,让东晋一百多年的颓靡之风稍稍得以冲淡。乌衣巷是王谢两大家族曾经聚居的地方,这地方应该也留下过谢道韫的足迹和体温,见证过那一场大如席的雪花,见证过很多次谢道韫的吟诗作画、诗酒荷花、对镜梳妆、月下寒窗。王谢纪念馆里提到了谢道韫,但介绍的内容还是略显单薄了一些。
与秦淮河边酒肆店铺的人潮如织相比,乌衣巷冷寂了很多。乌衣巷不过是一条平凡的巷子,不过是千百年前一群黑衣人曾经炫耀的欢场。乌衣巷也是一条不平凡的巷子,它有诗酒风流,也有关于历史的思索。
走进了乌衣巷,想到刘禹锡的《乌衣巷》,我不禁独自在心里念道,乌衣巷,乌衣巷,人生绵延千百代,岁月沉浮生感慨。乌衣巷,乌衣巷,世人多羡富贵好,不见才人多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