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深刻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契机与现实挑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应对信息爆炸、学生认知方式多元化以及价值观念复杂化的新环境时常显露出吸引力不足、针对性弱、覆盖面有限等瓶颈。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方法。深入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质量与未来走向,还关乎能否在技术赋能中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化价值引领,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因此,本文致力于探寻一条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行路径,旨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流程整体化。通过数字技术的抓取和分析,构建学生的动态教学数据库,实现教研协同、思政资源库、思政教学、思政内容多级分发,让四部分主体内容串联,实现思政课教学全流程覆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智慧化。在思政课堂内外,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对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识别出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动态、学习难点、兴趣点以及潜在风险。基于这些深度洞察,系统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数据支撑的决策建议,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科学、高效。
二、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1.教育主体话语权的弱化
人工智能赋权改变了信息与知识的掌控格局,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到与教师讲授内容相关甚至更丰富的背景资料,这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思政相关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他们对教师所传授内容的依赖度降低。技术赋予学生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无形中分散了原本集中于教师的知识权威和话语主导权。另外,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数据分析平台、智能推送引擎等工具的有效运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还需掌握一定的数字素养,理解技术逻辑。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存在畏难情绪,难以熟练运用这些智能工具来增强自身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有效驾驭技术,就容易在技术主导的流程中被边缘化,话语权自然受到挤压。
2.技术依赖与人文关怀的失衡
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模式识别能力和流程自动化能力,这促使教育管理者与部分教师将复杂的育人过程简化为可量化、可比较的数据指标,这虽然提升了管理的便捷性和部分环节的效率,却挤占师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的宝贵时间和空间。思政教育是塑造灵魂、启迪思想的工作,其核心在于心灵的触动、价值观的内化,这些深层次的过程往往发生在师生真诚交流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之中。人工智能系统依据数据和算法运行,其逻辑基础是形式化和可计算的。然而,思政教育涉及大量的价值判断、伦理困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的微妙变化,也难以在伦理困境中做出符合教育本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抉择。过度依赖技术工具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会导致思政教育过程中应有的温度被技术理性所覆盖。
三、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1.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之一是构建清晰、高效的人机协同模式。人工智能主要承担基础信息处理与初步分析、精准资源推送、提供标准化辅助等工作。而教师的核心价值则在于其深厚的理论素养、价值判断力、情感沟通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深度解读理论难点与价值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基于AI提供的学情数据洞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精准度和效率。此外,教师在应用AI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系统观察算法推荐的内容是否符合预期育人导向、数据生成的学情报告是否准确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将这些实践体验反馈给技术开发与运维团队。技术团队根据教师反馈调整学生画像的构建维度,使其更贴近思政教育对思想动态评估的需求,从而使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
2.强化教师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
确保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健康发展需要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具体应针对不同学科背景、技术基础的教师,设计阶梯式的持续学习路径,培训内容包含基础应用能力、数据理解与教学决策能力、创新整合能力三大项,严格遵守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同时,学校应成立由教育专家、技术专家、伦理学者、教师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对拟引入或深度应用的AI教育工具进行伦理风险评估审查,明确规定在哪些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承担主导和最终责任,技术工具仅提供参考信息,始终将育人本质和人文关怀置于技术应用之上。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显著机遇,但也面临教育主体话语权弱化、技术依赖挤压人文关怀等深层挑战。要化解这些矛盾,需构建清晰的“人机协同”机制、强化教师的数字应用能力与伦理判断力,通过人机优势互补,在提升教育效能的同时坚守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价值引领功能。后续,可建立教师与技术开发者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最终目标是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文关怀更凸显的新型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