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东关街解放剧院右侧斜坡路上去,就是延安清凉山。站在延河大桥,“万众瞩目清凉山”七个红色大字跳入眼帘。字迹红得耀眼,周围又被红旗簇拥着,绿荫包裹着,裸露的苍石承载着,状如鸟翼的亭阁点缀着,生机勃勃,欣欣然张开了眼,默默注视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山城。
观瞻金黄色的窑洞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一股激情如泉喷涌。红色五角星托起电波塔,电波涟漪般一圈圈四维扩散,把解放全中国的红色新闻,从这里发出,飞向四面八方、大江南北。
这里曾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云集的地方。党的革命战略与政策主张,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声,胜利的曙光与希望,从这里发出!
可以自豪地说,清凉山是一座红色的山、年轻的山,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是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山。在这里,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次第绽放,见证了新中国如同孕育成熟的婴儿般呱呱坠地——一个崭新的、解放的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风从清凉来,歌从清凉飞!那凿成一孔孔方形的石窟,岁月的风雨让石头斑斑驳驳,但依然像眼睛一样张望着、凝视着、回忆着、畅想着。这石窟为新闻工作人员提供了最安全的工作环境,敌人的飞机炸不毁,也发现不了,保障了印刷机、电台的高效运转。人们说,这清凉山的石头是厚重的、坚硬的、有灵性的,总把生命安危与人民群众一线牵引。
顺着石道上行,看见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那岩石,化石般一层层一圈圈裸露着,或像漩涡、或像蜂窝、或像波纹。叹为观止的,还有那石崖缝里硬生生挤出来的柏树、槐树、椿树、酸枣树,和那一丛丛一蓬蓬的野草,舒枝展叶,栉风沐雨,却不失活力,生命在清凉之地勃发着、跳动着。
山上块石叠磊,没走几步,平坦处就凿出一口丈八深的石井来,清亮亮的泉水照出人影。凹崖处镌刻清瘦刚劲的“月湧”二字。此泉名曰“鹫峯泉”,两侧联题“井中明月笑,鹫峯白云飞”。这鹫峯泉与上悬的月儿井、印月亭相映成趣,半弦明月水生辉。更有石荫下一水钵,四季清澈,呈月牙状,立石反刻“水照延安”四字,俯视清澈的水面,字变为正,宛如明镜,引得多少游客题诗石壁。
让人惊讶的是,青石处凿出了一个个石窟和造像龛。龛内佛像端坐莲花盆上。观瞻万佛寺,观音菩萨悲,文殊菩萨智,普贤菩萨行,地藏菩萨愿。洞内四壁上、台柱上,除了石佛,还是石佛,有丈八高的,有二三尺高的,亦有半尺来高的,或坐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似与人语,若视万物,有万尊之多,人称“万佛洞”。
最喜巨像如来佛,两耳垂肩,袒胸露腹,憨态可掬,情趣盎然。联语云:“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最仰慕睡佛洞托肘而卧的金身睡佛,黄袍覆身,安详从容,大有观自在之态。
石刻是清凉山最靓的景观。题诗吟咏,镌字铭志。抚摸这掉渣的石灰,感知岁月的沧桑。这一凿凿、一蘸蘸,纵横交错的砌刻,是石的磨砺,石的精灵,石的魂魄,是天地人的统一。清凉碑林一尊尊石碑,大多为政要所题,亦有书法名家手迹。
范公祠、庞公祠就建在山腰,塑像彩绘逼真,回眸着金戈铁马、关塞烟雨的往事。范仲淹、庞籍戍守延州,妇孺皆知,为北宋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山上还有延寿宫、蓬莱阁、八仙洞等等庙宇,保佑着这里的子民福禄寿康宁。药王庙孙思邈的药方子也刻在石碑上。
徐徐登临清凉山,正如刘成章先生说的一样,一颗心完完全全领略了清凉石头的境界。这石头是千奇百怪的。走着走着,突然就看见飞石悬空,惊而不险。走着走着,就有青石庵横卧眼前,诉说着历史的烟尘;走着走着,但见绿荫覆盖石上,蓊蓊郁郁,有鸟雀在林间啾啾鸣叫,呼朋引伴;走着走着,又可看到仙石云岩,青砖地湿漉漉的,有青苔滋生石上,用手抚摸,沁人心脾;走着走着,就看见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方洞,石的底色青一块,紫一块,苍白一块,黛墨一块,探望着远方。
清凉山与宝塔山对视,与凤凰山相望,满目的绿,点缀了游人的眼睛,飘动的红旗,让人心激荡。这飞檐、这青瓦、这步道、这山石、这传说、这期待,成就了人们幸福畅想。我们不能不说,静默的清凉山,承载了千万年的爱。这拳拳的石,是清凉山的精灵。清凉山,让人心不会浑浊,只能让你眼目清凉,周身清爽!这可是人生的大视野、大境界啊。
清凉山与宝塔山为邻,与凤凰山为伴,和着滚滚延河的水声,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清凉山,万众瞩目清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