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黄龙县石堡镇,青山叠翠间,一片碧水泛着粼粼波光——这里是西北唯一的国标千人垂钓基地,钓竿如林、欢呼起伏,钓友们的专注与湖面的清风交织,勾勒出一幅“因渔而兴”的生动图景。
一场赛事激活一方烟火:30万游客带火“渔旅产业链”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国标千人垂钓基地,石堡镇已累计举办209场高规格赛事,从省级联赛到全国性盛会,累计吸引30余万名钓友及游客奔赴而来。赛事热潮下,县城酒店入住率连日爆满,特色餐馆门前排起长队,连周边民宿、露营地都成了“香饽饽”。“以前村上冷冷清清,现在赛事一来,家家户户都忙得脚不沾地。”乡情农家乐老板王大姐擦着汗笑着说,她家的土鸡炖鱼、野菜烙饼成了游客必点菜品,旺季月收入翻了两番。
更惊喜的是,钓友们从“一日赛”变成了“多日游”。有人为追一场日出守在池边,有人带着家人体验“钓鱼+露营”的慢生活,还衍生出“钓鱼+摄影”“钓鱼+亲子研学”等个性化玩法。“上周带娃来参赛,顺便在养殖区买了些观赏鱼,孩子每天追着看鱼苗长大,比逛商场有意思多了!”西安游客陈先生举着手机里的亲子照说。赛事的“流量”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留量”,为小镇经济注入多元活力。
养殖筑基厚植底气:好水出好鱼,好鱼兴百业
支撑这场“渔旅热”的,是石堡镇扎实的生态养殖功底。小镇建成30亩工厂化车间与150亩露天池塘组成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既养加州鲈、红罗非、三文鱼等5种中高档食用鱼,也培育短尾狮、孔雀翎等15种观赏鱼,年产量达480吨。“我们的鱼喝山泉水、吃有机饲料,肉质紧实无土腥味,既是赛事指定用鱼,也是全鱼宴的‘灵魂食材’。”养殖技术员老赵捧着刚捞起的叉尾鮰鱼介绍,好水质养出好品质,让石堡鱼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
养殖不仅是“幕后保障”,更成了“前台体验”。示范区辟出亲子体验区,家长带孩子可以体验投苗、喂料、捕捞,临走还能带走两斤“自家鱼”;鱼塘边的景观路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打卡点”,鱼群跃出水面的瞬间被定格成大片。“以前只知道卖鱼,现在鱼成了连接游客的‘情感纽带’。”老赵感慨道,养殖的“里子”正变成文旅的“面子”。
渔文旅深度融合:一条鱼“游”出全产业链
如果说赛事是引流引擎、养殖是产业根基,那“渔文旅”融合则是让小镇“活色生香”的关键。石堡镇深挖渔文化内涵,打造浪遏飞舟水上运动区、人面渔桥景观点等9大渔文化场景,让传统渔业与诗意田园撞出火花。
美食是文化的味蕾表达——依托直供鲜鱼,小镇推出全鱼宴、鱼火锅等特色菜,游客能大快朵颐。体验是文化的深度共鸣——非遗小院里,游客能深度体验乡村咖啡,孩子们能跟着非遗老师学剪纸、编制小金鱼,钓友们更是围坐分享渔获故事……“吃住游娱学”一体化服务链,让“来钓鱼”升级为“品渔趣、悟渔韵”。
更令人期待的是,小镇正探索差异化发展:渔猎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团队超20批次,中草药康养基地依托本地生态资源,推出“钓一方静谧,养一身身心”的康养套餐,吸引都市人群来此放松身心。
联农带农共富路:小渔镇托起“幸福账单”
产业旺,百姓富。石堡镇创新“支部+公司+农户”联农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养殖环节,30余户农户负责日常管护,月均增收3000元;赛事与文旅旺季,50余名村民当辅助裁判、清洁员、民宿服务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更有20多户村民把自家农房改造成民宿,旺季月收入过万……“我家既养鱼又开民宿,去年挣了18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张大哥翻着账本,眼里闪着光。
从“垂钓基地”到“渔旅小镇”,石堡镇正以渔为笔,书写“水经济”的生动篇章。一片水,串起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图景;一座镇,用“赛事引流、养殖筑基、文旅融合”的智慧,让“水经济”既有活力更有温度。正如镇党委书记杨峰所说:“我们要让每一滴水都‘活’出价值,让每一个村民都端稳‘渔饭碗’,把‘水经济’做成‘长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