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
——延川县政协调研全县“非遗进校园”活动侧记
  通讯员 刘健强 记者 高乐
  近日,延川县政协深入延川中学、城关小学、北关小学、永坪中学、永坪镇第一小学5所学校,实地调研全县“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与青春活力的碰撞交融,为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把脉支招。
  歌舞飞扬,唤醒文化记忆
  “咚锵咚锵……”刚步入永坪镇第一小学,激昂的鼓点便扑面而来。操场上,百余名学生组成的秧歌社团正在排练,男生们转动花伞灵巧如风,女生们轻摇彩扇身姿轻盈,红绸在阳光下划出绚烂弧线。虽然孩子们额头上的汗珠不停滚落下来,但笑容里满是自豪。
  在延川中学的秧歌方阵训练现场,学生们身着特色服饰,随着音乐变换队形。“刚开始觉得秧歌‘老派’,真正学起来才发现蕴含着团队协作的智慧。”高一学生李佳琪说,每周的社团活动是她最期待的课程。延川县政协主席刘颢驻足观看良久,对学校将秧歌融入体育课特色教学的做法表示肯定:“把节庆文化变成日常课程,非遗传承才能落地生根。”
  北关小学操场上的阵阵鼓声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学校腰鼓社团的50余名学生正身着红色表演服,手持彩绘腰鼓,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排练。“马步扎稳,手腕发力。”随着教练的口令,学生们同步挥槌,鼓点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流水,红色鼓穗在空中整齐翻飞,气势十足。
  腰鼓作为陕北非遗文化的重要符号,该社团成立以来,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还多次在校园文化节、社区展演中亮相。更具巧思的是,北关小学还把红色故事编进鼓点节奏里,让学生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
  “腰鼓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刘颢走进队伍,仔细观察学生的动作细节,不禁感慨道,“孩子们打出的不仅是响亮的鼓点,更是新时代少年的朝气与担当,这种将非遗与德育结合的方式值得推广。”
  指尖技艺,绽放青春光彩
  走进永坪中学的剪纸社团教室,学生们正专注创作,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的“沙沙”声此起彼伏。讲台旁的陈列架上,窗花、生肖、民俗故事等主题作品琳琅满目,见证着学子们的技艺进阶。
  “剪纸不仅是剪刻技法,更要读懂纹样里的文化密码。”县级非遗传承人、教学处主任鲍娟一边指导学生勾勒线条,一边向调研组介绍。当看到学生们将延安精神题材融入剪纸创作时,刘颢赞许道:“用传统技艺讲时代故事,这正是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城关小学的剪纸工作室里,陕西省非遗传承人刘洁琼正在示范“作文配剪纸插图”的创作方法。墙上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既有传统的“连年有余”纹样,也有展现校园生活的现代题材。刘洁琼说:“非遗进校园既提升了教师素养,更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
  北关小学的布堆画课堂上,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补丁艺术”的布堆画正在焕发新活力。学生们挑选彩布、剪裁拼接,将陕北民俗元素融入作品。布堆画的层次感是课本里学不到的快乐,孩子们的眼里闪着光芒。该校负责人介绍,学校已开发“布堆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让非遗传承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座谈交流,共商传承良方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全县各学校非遗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社团建设等情况汇报。刘颢对调研所见给予高度评价:“从秧歌的律动到剪纸的线条,从布堆画的色彩到民歌的旋律,非遗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底色,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扎下了文化根脉。”
  针对下一步工作,调研组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强化传承人进校园机制,建立非遗师资培训体系,让专业力量为传承护航;二要创新传播形式,结合“双减”政策丰富活动载体,实现非遗从“社团活动”到“全员参与”的拓展;三要深化非遗与学科融合,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推动非遗传承从“技艺传授”向“精神培育”升级。
  夕阳西下,城关小学的民歌社团传来《兰花花》的悠扬歌声。当传统非遗遇见青春校园,文化传承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刘颢所言:“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受益者,才能让中华文脉在校园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