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新时代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祁斯文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同时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这阐明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本文将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以期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更好满足构建法治社会、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青少年法治素养的内涵
  青少年法治素养是指青少年对法治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和,要求青少年掌握宪法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义务规范等法律基础常识,以及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与其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要点,并在内心尊崇法律权威、信任法治规则的重要性,形成遇事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的自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清晰认知行为合法边界;掌握依法维权的方法、自觉履行义务,在集体环境中参与制定和遵守规则的能力。让青少年清楚法治知识是基础支撑,法治观念引领精神态度,法治能力验证素养转化效果。目的不是简单堆砌法律条文记忆,而是引导青少年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拥有运用规则保护权益的能力、通过程序解决争议的能力、基于责任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
   二、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
  1.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状况
  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已形成学校教育、政法机关协同、社会力量有限补充的实施格局。学校教育居于核心地位,依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材中设置法律专章进行基础法律概念与理念普及。同时,部分语文、历史教材内容也开始涉及法治文化的介绍。校外层面,政法机关主要通过组织普法讲座、法院检察院开放日、选派法治副校长等方式开展活动;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场所提供展览、宣传册等静态普法内容。值得肯定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司法部门普遍建立了法治教育协作机制,实现了普法资源的有限共享。现有工作反映了覆盖面拓展的努力,基本满足“进课程、进校园”的框架要求。
  2.法治教育与青少年实际需求的脱节
  教育供给与青少年真正关切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最突出的是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关联性不足,课堂主要讲解宪法结构、刑法量刑原理等抽象内容,却鲜少触及青少年最常面临的现实困惑,如遭遇网络暴力如何收集证据、兼职被拖欠工资如何维权、网购如何流程化投诉等实际问题。法律知识显得与生活场景相隔离,青少年易产生“学习无用”的疏离观感。另外,教学手段适配偏差,教师讲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的角色仅限于接受,未能充分激发其通过思考辨析、情景模拟来提高参与感,青少年期望在代入情境的过程中理解权利界限和责任承担。
   三、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径
  1.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提升法治教育实效需优化课程结构,关键在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关联的体系化设计。纵向衔接需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规则意识启蒙,通过班级公约制定、公共秩序遵守等内容建立初步法治感知;初中阶段深化公民权利教育,阐释隐私保护、消费维权等常用法律权益的核心要义;高中阶段侧重法治国家理念养成,解析宪法实施机制、司法程序公正等治理原理。横向关联要求突破课程壁垒,语文教学可结合经典文本解读契约精神,历史课程通过中外法治进程对比传递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生物课堂讨论基因技术边界时融入立法伦理分析。教育行政部门需主导制定课程标准,在知识传递中增设价值观辨析环节,如讨论“见义勇为与自我保护”的法律平衡,确保教学既具有现实温度,亦承载形塑法治思维的根本任务。
  2.多渠道的法治教育途径
  拓展教育渠道须建立双轨并进、资源互补的协同网络。校内重在实践载体创新,全面推广“学生自治实践”,支持建立班级议事会制定管理规则,组织校园纠纷模拟庭审厘清程序正义;设立法律援助校园服务站,由法律专业人士定期指导真实案例处置,如网络消费陷阱维权。校外推进社会资源制度化,在社区服务中心嵌入法治文化角,通过互动装置演示电信诈骗防护流程;法院建立青少年案件定期观摩机制,选取典型抚养费诉讼等案件强化法律权威具象认知。关键在于深化政法专业力量参与机制,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建立法治教育专家库,法官、检察官职责需从讲座报告延伸至校本课程共建;公安机关应开发“青少年安全情景应对”数字资源库,法院选取适宜案件制作庭审纪实短片用于教学;地方党委需牵头成立法治教育协调小组,明确主体职责与资源调度流程,扭转当前协作松散、供需错位的困境。
  文章指出了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时代意义,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课程衔接不足和社会协作松散等突出问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司法机关构建阶梯式法治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规律设置教学目标,在语文、历史等多学科融入法治内容,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校园欺凌等现实问题法律对策教学。同时,建立学校与政法机关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模拟法庭、法治实践基地等载体提升体验性教学比重,组织法官、检察官定期参与学校法治活动。通过课程优化与资源整合的双向发力,切实培养青少年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和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