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刘金成) 2025年9月,101岁的姬老先生因意外跌倒导致右股骨粗隆间骨折,被紧急送往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这类髋部骨折因高死亡率(因髋部骨折导致的高死亡率)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而百岁高龄更被视为手术“禁区”。
面对焦虑的家属,脊柱外科主任刘志斌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 MDT)机制,联合呼吸科、心内科、麻醉科专家进行全面评估,最终确定手术并制定了方案——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加内固定术,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
业内人士皆知,传统股骨头置换术需切断外旋肌群,易导致术后脱位且康复缓慢。为此,刘志斌团队采用创新术法:“骨折间隙辅助显露技术”——通过患者骨折断端的天然通道植入人工关节,避免肌群损伤,降低术后关节脱位风险。
术前,团队利用CT三维重建精准规划路径,术中仅用30分钟完成关键步骤,出血量不足50ml。 术后影像显示关节对位完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团队为患者定制阶梯式计划:术后6小时床上关节活动,24小时辅助坐起,48小时床边站立,72小时搀扶行走等康复治疗。
术中,刘志斌主任“借道施工”保护肌肉、多模式镇痛和早期康复介入,姬老先生在术后第3天即实现在家属的搀扶下下地,创下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高龄骨科康复新纪录。
目前,患者已经顺利出院,身体情况显著改善。
本次手术的成功,既印证了“年龄非绝对禁忌”的现代医疗理念,更标志着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在高龄骨科手术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刘志斌团队将继续以精准医疗与人文关怀为核心,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