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云在徐向前旧居前为学员讲述党史 记者 叶树峰
在洛川县一处普通的退休干部书房里,堆满了层层叠叠的各类图书,仿佛一座不寻常的“民间图书馆”。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年过花甲的成云已端坐书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上万册书籍从地面堆至天花板,泛黄的书页间,密密麻麻地批注记录着主人与它们的深度对话。
“这些书,就像我的老朋友,每一本都有它的故事。”抚摸着《洛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封皮,成云的眼神里满含温情。2017年8月从县档案馆退休后,他的人生并未因此沉寂,反而开启了一段更为精彩的篇章。
万册藏书筑就精神高地
成云的书房,堪称洛川县的“文化地标”。除了必要的活动空间,几乎每个地方都被书籍占据。这里不仅有汉语言文学与书画类藏书,更有党史资料、地方志与地方党史类藏书。
“这本《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图片集》是我从西安旧书地摊市场上买来的,那套《中国共产党历史》及《中共陕西历史》是当年从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索要的,《百岁将军闫捷三回忆录》是我从一位老研究员那里复印的。”说起藏书的来历,成云如数家珍。8年来,他写下的5本学习笔记达6万余字,每一页都是工整的蝇头小楷。
丰厚的积累,使成云成为大家心中名副其实的“党史活字典”。建党百年之际,他在洛川县融媒体中心连讲30场“新中国成立前中共洛川县历史”,创下当地党史讲座的记录。从机关单位到社区学校,他的讲座总能将中共党组织在洛川县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听成云老师讲课,就像走进时光隧道,把人们都带回到那个烽火年代。”这是洛川县许多党员干部共同的感受。
秉烛探微抢救红色记忆
深夜11点,成云书房的灯还亮着。他专注地在史料间徜徉,手中的红笔不时圈点批注。桌角,《新中国成立前中共洛川县历史》的手稿已堆起半尺多高,10多万字,一字一句都记录着洛川早期的革命历程。
“这些历史若不及时考证记录,以后就更难给后人说清了。”成云的声音里透着紧迫。为了核实“甘石寨子事件”的细节,他曾连续一周泡在档案馆,比对不同版本的回忆录;为了完成中篇纪实文学《卫国戍边的洛川兵》的写作,他走访了50余位亲历者及后代。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云撰写的《洛川会议与〈论持久战〉》荣获优秀党史文稿奖;担任副主编的《洛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历经4年打磨,正式出版;独立完成的14万字纪实文学《卫国戍边的洛川兵》也成为他作为市作协成员创作生涯的又一力作。此外,他还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前共青团洛川县历史》的资料征编初稿,为该书的出版打下坚实基础。
薪火相传润物无声
每周,洛川县丰园小学的书法教室里,总会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成爷爷,您看我这个‘永’字写得怎么样?”小学生举着毛笔,眼中满是期待地望着成云。
令人敬佩的是,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了更好地教学,专门参加了教育部书法等级考试,并通过了八级。“活到老,学到老嘛。与年轻老师及小朋友们多互动、多交流,心态也就自然年轻!”成云笑呵呵地说。
传承,远不止于课堂。成云的“ 个人图书馆”常年对外开放,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甚至县委党校的老师们,常常是这里的座上宾。“党史研究不是冷冰冰地考证,而是有温度的记忆传承。”成云常说,每当看到年轻人对历史产生兴趣,便是他最欣慰的时刻。
更难得的是,这位“党史专家”还继承了母亲的巧手。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是陕西省级非遗洛川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成云经常协助她设计图案、勾画底稿。飞针走线之间,母子俩共同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
作为《洛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副主编,成云默默耕耘四载;担任新编《洛川县志》的编辑,义务服务至今。走进社区讲党课、走上街头写春联、参与指导县志编纂……这一切,皆是出于纯粹的奉献。
2022年,成云荣获洛川县“最美志愿者”称号;2024年,再获“从事地方志工作30年”荣誉证书。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位老共产党员30余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守。
夕阳西下,成云的书房再次亮起灯光。案头,新一期党史讲座的提纲才完成一半,旁边还摊着尚未校完的《新中国成立前共青团洛川县历史》书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始终以自己的方式,静默地守护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精神的力量,书写着最美的夕阳红。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写下去、讲下去。”暮色中,成云的眼神坚定而清澈,一如他守护的那些历史,历经岁月,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