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以法之名守根脉
记者 姜顺 王冬 通讯员 孙婷
  立良法,促善治。
  从晨雾缭绕中挺拔矗立的宝塔山,到承载民族寻根情结的黄帝陵;从激荡着陕北豪情的安塞腰鼓,到萦绕黄土高原的陕北民歌… …
  今年以来,延安陆续落地一项项地方性法规,以法为笔,取法之力,让根脉的火种在法治的呵护下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立法护塔 为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立起法治屏障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掠过静静流淌的延河,为宝塔山披上一层璀璨的金辉。
  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建国驻足山脚下,凝视着这座九层古塔,耳畔仿佛回响着革命岁月的号角,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贺敬之的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宝塔山不仅是延安的地理坐标,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图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延安精神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守护好红色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护宝塔山的情结深深扎根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2025年5月1日,《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座见证了中国革命烽火、承载着无数人红色记忆的精神标识,终于有了专属的法治“护身符”。
  “为宝塔山立法,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文化与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关键举措,更是为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筑起坚固法治屏障的必然选择。”延安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白改雄的话语掷地有声。
  《条例》清晰界定了保护主体与对象,明确了具体保护措施。“宝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将保护区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白改雄进一步解释,“重点保护区就是宝塔本体,而一般保护区是以塔为中心,向四周外延500米的范围,确保保护无死角。”
  在严格执行《条例》的同时,景区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建立讲解词动态优化机制,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古代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与新时代奋斗者的使命担当进行时空串联,让延安精神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鄂尔多斯游客张庆敏深有感触:“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以前总担心这些珍贵遗迹得不到周全保护,现在知道有了专门的法规,连保护范围都明确到500米,感觉这份精神遗产能稳稳地传下去了,带着孩子来也更有意义。”
  “ 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让游客既能感受宝塔山的历史厚重,也能体会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延安旅游集团宝塔山分公司副经理闫蕾蕾介绍道。
  立法敬祖 用法治守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黄帝陵,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圣地,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重要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2025年4月1日,《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包含5章31条的法规,将黄帝陵的保护从以往的“行政管控”模式,升级为更具刚性的“法治保障”模式,为守护这一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一处处长赵虹表示,《条例》将长期实践中成熟的管理经验,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让黄帝陵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与以往相比,《条例》进一步扩展了黄帝陵的保护对象。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基础上,将保护区域内以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为代表的桥山古柏群等古树名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黄帝陵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周边与黄帝陵氛围相契合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均纳入保护范畴。同时,《条例》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列举了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陕西省通过科技手段破解文物保护与传播难题,为黄帝陵“ 活起来”提供可持续方案,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如今,通过对古柏进行毫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生成可永久保存的数字化档案。在古树周边布设传感器,对古树健康状况进行“全天候体检”。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平台,能够早期预警病虫害风险、根系异常、结构失稳等潜在威胁。这种“一树一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保护工作的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精准”的革命性转变。
  “《条例》把‘一树一策’写进条文,还明确了岗位责任,加上传感器监测这些科技手段,我们护林更有底气了。”在黄帝陵从事绿化养护工作多年的护林科科长李小军,对立法带来的变化感受尤为真切,“黄帝手植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立法就是给这些古树安上了‘终身保险’。”
  “ 通过立法加强黄帝陵文化的数字化和场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黄帝陵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构建数字+文化的创新生态,让数字技术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姚星星说。
   立法护艺 让陕北民间艺术唱响传承新声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在延安的黄土高坡上,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声此起彼伏,歌声里满是陕北人民的生活百态与炽热情感。
  与之交相辉映的,便是被誉为“ 中华鼓王”的安塞腰鼓。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每一次激昂的鼓点,都仿佛在诉说着陕北汉子的豪迈与坚毅。
  然而,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陕北民歌与安塞腰鼓的传承之路布满挑战。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愈发多样,娱乐选择也更加丰富,对传统民间艺术兴趣逐渐淡化,传承人才青黄不接,许多经典曲目和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2025年11月1日,《延安市安塞腰鼓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将正式施行。21条法规,涵盖了保护范围、政府职责、传承与发展、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为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法律依据。
  “这部《条例》并非简单的‘圈地式保护’,而是强调‘活态传承’。”白改雄解释道,“我们既注重对安塞腰鼓的传统技艺、器具实物等核心要素进行保护,也鼓励传承人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安塞腰鼓跟上时代步伐。”
  “安塞腰鼓不能只局限在村里的广场上打、舞台上表演,得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海则充满期待,他希望游客来延安,不仅能看一场精彩的腰鼓表演,还能亲手学着打腰鼓,让安塞腰鼓的声音传得更远、影响更广。
  在安塞腰鼓获得立法保护的同时,《延安市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草案)》也已完成起草工作,将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延安,正以立法为笔,以文化为墨,描绘出一幅地方文化品牌保护与传承的绚丽画卷。这一个个地方性法规,如同一条条坚实纽带,串联起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