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
王帅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应用型大学是最难办的大学类型,它需要直面行业变迁、产业结构调整、职业需求变化和市场动态等因素,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新样态。
  一、应用型大学在中国崛起的背景
  从1998年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应用型本科”概念,到现在全国应用型大学超过600所,应用型大学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用型大学在中国的快速崛起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
  一是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中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也在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支撑。
  二是政府政策的持续引导与制度保障。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要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引导”“推进”到“建强”,政府对应用型大学的重视日益增强。
  三是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演变与革新。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必然要求高校体系进行分层分类。因此,发展一批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既是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健康教育生态的必然选择。
   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
  如今,应用型大学的身影遍布全球,如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的赠地学院、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等,它们或以类型化的形式,或以一元体系的形式,嵌入到各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呈现出一幅多元化的生动图景。这其中,类型化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最成功的,它以鲜明的应用导向闻名于世,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模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功的根本在于不效仿、不追随综合性大学,而是精准地定位“应用型”,并驱动各项工作紧紧围绕这一定位展开。作为全球应用型大学的典范,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最具标志性的三大创举:双元制教育模式、严格的师资准入与持续教育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科研,不仅塑造了德国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世界应用型大学竞相移植借鉴的成功之道。
  一是双元制教育模式。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双元制专业最大的供给者。所谓双元制,即紧密联合高校和企业两个场所,使校内的理论教学和企业内的实践教学轮换交替,形成协同培养机制。双元制不仅仅是学习地点的双场所,它更要求两个学习地点在结构要素和内容要素上高度啮合。这种高度啮合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主要体现在:面向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专业建设目标与产业需求同频;校企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块化,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高强度贯通企业实训;教学模式多样化,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制强调“做中学”理念,从源头上解决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协同创新问题。
  二是严格的师资准入与持续教育机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入职聘岗、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极为严格,特别注重教师企业工作经验,这保障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其中,要想入职专任教师,必须通过2次国家考试,且经历规定时长的行业企业实习、教育预备实习。要想晋升教授,除了具有博士学位外,还要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有3年的职业经历是在高校之外的。另外,即使成为教授,也仍然有很高淘汰率,要想续聘还要得到企业至少5年的资金支持。兼职教师则普遍从企业生产一线或其他社会单位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实现了真实工作与教学的无缝衔接。同时德国法律规定,教师必须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以确保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如规定教授定期“调研休假”制度,鼓励其到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或应用研究,以维系教学科研活动的实践性。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科研。最初,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教学为核心职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从单一教学走向“教学—科研”并重,但其科研是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应用型科研,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地方、行业、企业现实问题,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可以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科研的本质是扩大其在经济界的影响力,把“应用性”做得更好,而不是追求学术体系的认同。同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致力于解决小型商业问题,以及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微创新,其项目80%以上直接来源于企业需求,形成了与综合性大学鲜明的错位格局。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科研有效架起大学与产业、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促进了知识循环与科技成果转化。
  三、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在借鉴经验时,不能简单地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建设的“神话”照单全收,要在深刻理解“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最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校建设指导原则基础上,系统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制本质上是企业深度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然而,我国产教融合的最大问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要改变“校热企冷”的困境,就要重视企业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坚持“校企合作双赢,要以他赢为律,以企业赢为先”的原则,让企业从产教融合中切实获益,激发其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实习就业全过程,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协同推进产业布局、学科发展、专业优化与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在师资遴选上尚未形成与研究型大学的差异化标准,没有体现应用导向的办学定位,普遍存在师资来源结构单一、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等问题。因此,可参照德国经验,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将具备一定年限企业生产或管理经验作为招聘基本条件,从源头上优化师资的能力结构。其次,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年薪制、校企双聘制等灵活用人方式,聘请行业企业中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家、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最后,强化师资的使用和培养,坚持破“五唯”,建立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管理评价机制,落实教师赴企业社会实践制度,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师资培养体系。
  三是强化应用型科研,深化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通过建立一套区别于传统学术逻辑的应用型科研,规避了学术同质化陷阱。然而,我国应用型大学一味地追随研究型大学的脚步,出现了“学术漂移”的现象。因此,应用型大学必须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明确应用型科研的定位,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所需,加强与属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联合攻关,将科研写在产业一线。同时,强化有组织科研,基于产业需求、技术需求,构建融科研创新、决策咨询、创业孵化、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开放式社会服务体系,着力形塑“接地气”“本土化”的应用型大学科研新生态。
  〔作者单位:嘉兴南湖学院发展规划处(政策研究室)。本文系嘉兴南湖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应用型大学的本土化建构”(项目编号:62314YW)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