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既能将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激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又能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良好发展筑牢根基、提供有力的支撑,影响力十分深远。文化强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显著表现,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更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红色文化。张家口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便于全市人民更加深入了解红色文化。
一、张家口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张家口地处燕山、太行山和阴山山脉的交汇地带,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连接点。由于张家口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从古至今都是各方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对象。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曾在这里组织召开西北农工兵代表大会,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这里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张家口成为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的驻扎之所。除此之外,还有较多出生在张家口地区的英雄人物、革命将领,如:武士敏、阮慕寒等。所以说,张家口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为全市上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精神内核同源性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三观的内在属性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构筑起意识形态教育的精神根基。
(二)时代发展同频性
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承创新中不断焕发时代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也持续顺应时代需求革新内容与方法,二者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特质。
(三)教育实践强载体性
红色文化资源凭借其丰富的遗址遗迹、革命故事等具象化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成为传递价值理念、开展实践教学的强载体,有效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三、张家口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筑牢信仰之基的政治引领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年代,其基因中镌刻着鲜明的政治性与彻底的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这些资源如同“政治指南针”,通过革命遗址现场教学、红色故事专题宣讲、党史主题展览等形式,帮助受教育者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制度优势。
(二)激发奋进力量的社会驱动功能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引擎”。红色文化以具象化的精神符号,将抽象的“奋斗”与“爱国”转化为可感知、可效仿的行为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些精神资源通过榜样示范、情景体验等方式,能够唤醒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种情感共鸣会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培育健全人格的成长塑造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崇高品德与伟大精神,是每个人人格成长的“精神养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范本。红色文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勾勒出健全人格的核心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些资源通过“故事化叙事”“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实现对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塑造。
(四)厚植文化根脉的自信培育功能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是培育文化自信的“精神沃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建立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四、张家口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足
张家口市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基本上都是“点状”的,不能连成一条独具特色且完整的“红色文化旅游观光线”。而且对于参观学习者和游客来说,“接受红色教育”的成本较高,就无法吸引更多我市周边地区的游客。
(二)管理体系效能欠佳
众多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都是由不同部门和机构来管理的,张家口地区也不例外。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不利于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无法形成整体性规划,使既需要文化资源管理层面总体设计,也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得以实现的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育形式创新不足
红色文化各地都有,但是同质化非常严重,没有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和主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展厅配备的各种多媒体的设备,但成为了一种摆设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周边文化产品以静态陈列为主,缺少具有体悟性质的动态体验文化活动。这样雷同的布展方式、肤浅的教育内容与单一的静态教育方式,很难引起参观学习者和游客的兴趣,进而达到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使命的。
(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首先,从管理干部层面看,大多属于半路出家,对文化资源管理还属于外行,即使是那些长期从事文化资源管理的干部其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其次,从讲解员和导游员这个层面来说,绝大多数人对于景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并不比游客从网络上了解得更多,尤其面对教师等专家学者更甚。
五、张家口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破解路径
(一)强化红色文化资源战略认知,完善协同管理体系
一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认识,要本着责权一致的原则,厘清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变“多龙治水”为“群策群力”。二是要建立健全专人专责机制,将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具体部门,从而制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开发管理者定期政治学习与思政功能实现工作汇报制度等。
(二)构建数字化传播矩阵,释放红色文化教育效能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搭建“互联网+红色文化”传播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资源,通过新媒体形式扩大传播覆盖面,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传播与渗透。在此基础上,要注重线上线下的联动融合。线上发起“红色足迹云打卡”活动,鼓励用户通过平台虚拟游览红色遗址;线下则在红色景区设置扫码互动点,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分享”的闭环。
(三)创新多元展示形态,增强教育感染力
一是将以时间为序的图片展示和文化陈列方式同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活动为主线,以讲故事的风格来讲述历史,改变以往只见物不见人的单一展现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声光电和影视重现等高科技手段和设备,通过场景再现,使参观学习者和游客在情感和视觉上都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三是充分利用影视资料以及歌剧、舞剧、话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增强展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打造专业化人才梯队,赋能教育功能实现
一是构建一支主要由思政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兼有开发者、管理者参与的设计团队,负责对开发、管理全过程的思政内容及表现形式的通盘设计。二是建立高素质管理者和服务者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使管理者、导游、讲解员队伍的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能够与管理和服务的要求相适应。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委党校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张家口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张家口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课题编号:ZJKSZKT-20250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