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校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前提、内在机理与价值意蕴
屈欣
  校史资源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生动的教科书。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和育人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将校史资源巧妙、适时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既是时代所向,亦是现实所需,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一、基本前提:高校校史资源的丰富内涵
  整体把握、深入理解校史资源是促进校史资源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何为校史资源?
  校史资源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结合,种类繁多,数量可观。有形的物质载体包含诸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人物雕塑等建筑实体,档案、日记、访谈录、年鉴等文献史料,有关影像、图片等文艺作品以及杰出校友、模范教职工具象人物等等。无形的精神财富囊括了学校发展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涌现的杰出校友事迹,伴随时代社会与学校发展而产生的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育人理念以及校风学风、校训校歌、校规校纪等各项内容。
  校史资源在具备与“资源”共有的稀缺性、可利用性之同时,还具有历史性、本体性、区域性、实践性等个性特征。囿于历史因素,校史资源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呈现着环环相扣、层累叠加的发展趋势。主体差异决定了校史资源的本体性与唯一性,意味着各所学校的校史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办学定位使校史资源的区域性、行业性与实践性特征愈加凸显。
   二、内在机理:校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多维统合
  校史资源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教育主体、核心内容、育人本质等方面的高度共通,为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一)教育主体的一致性
  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要素。传统意义上来讲,一般把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客体或者受教育的对象。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校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亦是繁杂艰深的,两项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都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把控的。作为学校发展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广大学生一方面是校史资源积累形成的重要主体,参与了校史资源的生成环节,另一方面又由于在学状态与自身属性,成为校史资源作用、服务的主要对象。从这一阐释出发,可以窥探到校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主体上的显著一致性。
  (二)核心内容的同源性
  明确教育内容,是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同频共振。校史精神与党史精神一脉相承。用校史资源铸魂育人,也是用党史资源铸魂育人。将校史资源中的真实故事、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有机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育人目标的趋同性
  思政教育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而校史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为开展实施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素材。通过校史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和杰出校友事迹,能够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爱校情怀,还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和提升,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价值意蕴: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世意义
  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校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学生、学校以及思政教育本身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塑造价值观,提升文化认同与综合素养
  高校校史大多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是一部浓缩的爱国史。校史资源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校史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使他们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校史中蕴含的校训、校风、师风、学风等精神文化,能够感染、鼓舞、引导和凝聚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史中的优秀人物、光辉事迹、伟大成就等亦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鲜活载体。透过校史教育,学生能够从先贤名师筚路蓝缕的奋斗征程中汲取信仰和真理的力量,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对学校:凝聚文化特色,促进内涵式发展
  校史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能够营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通过在校报校刊、新媒体多元矩阵开设校史知识专栏,学校电子屏、广播台展播校史相关影像,举办主题报告会、读书分享会、话剧表演、微电影、摄影展览等方式,将校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品质和内涵的切实提升。
  校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深化学校的内涵式建设,提升教育效果。通过将校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结合,全面实现校史资源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保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对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校史文化精神蕴含着独特的精神资源,不仅展现了党的奋斗历程,先辈志士英雄事迹及革命精神,也体现了校园师生思想面貌和行为典范。将这些源自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素材融入思政教育当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素材缺乏、内容陈旧、融入不深、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有效弥合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增强育人实效。
  将校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教育创新的方式,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通过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大场域的合作联动机制,形成全链条育人新格局,切实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校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教育主体、核心内容、育人本质等方面的契合共通,进一步彰显了促进二者融合的亟需性与必要性。将校史资源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系统开发校史资源的思政教育潜能,对于学生能力培养、院校内涵式发展以及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颇具理论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