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5日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和声课改革的实践研究
李浩然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传统的和声教学存在理论内容难度较大、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手段更新较慢等问题,对音乐学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支撑作用有待加强。本研究以蚌埠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和声》的建设实践为基础,探讨“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双核驱动”的改革方案。通过分析认证标准对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体系,设计混合式与项目式教学模式,系统阐述双核驱动的实施路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案有助于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将和声知识转化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能力,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同类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师范专业认证对和声课程的要求解析
  在师范专业认证体系中,“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构成其核心评价指标,对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和声》课程而言,认证要求需体现出对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的双重需求。
  (一)认证标准中数字技术融入的实践指向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在“课程与教学”维度明确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这一要求不仅限于多媒体展示,更需要将数字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实践平台与评价媒介。例如,运用数字音频工作站、乐谱制作软件等工具,将抽象的和声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音响素材;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管理、互动练习与过程评价;使技术应用服务于“产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认证标准下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锚定
  认证标准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发展”维度,将和声课程的目标定位从专业能力培养转向师范素养培育。应用能力具体表现为教育教学场景下的和声转化能力,包括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作品进行和声分析、为课堂歌曲编配适宜的钢琴伴奏、将单声部歌曲改编为合唱曲以及为教学案例制作伴奏乐谱与简单音响等。这种能力导向直接对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构成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
  (三)双核驱动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依据
  “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构成相互支撑的关系。技术作为实施手段,通过数字化方式降低认知难度,提升教学效率;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提供明确方向,避免脱离实际教学需求。该模式以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有机融合。本研究是对这一理论框架在地方师范院校和声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二、地方师范院校和声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地方师范院校的和声教学多以传统的四部和声教学为主,在技术与能力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短板。
  (一)数字技术应用的问题
  当前,数字技术在和声课程中的应用程度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技术使用范围有限,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专业工具使用频率较低;教师数字技术素养需要提升,影响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效果;配套数字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针对师范教学特点的专用平台和案例库等方面。
  (二)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
  在应用能力培养上,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均与职业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传统的和声课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主,与中小学音乐课堂所需的即兴伴奏、歌曲编配等技能联系不够紧密;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即便有键盘和声练习,也往往缺乏针对教材歌曲的专项训练;评价方式单一固化,以期末笔试为主要考核手段,未能将伴奏编配等核心应用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导致教、学、评均与毕业要求产生错位。
   三、课程目标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应以OBE理念(基于实现学生待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为指导重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以期实现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基于OBE的课程目标定位与设计
  课程总目标为培养具备扎实和声理论基础,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和声分析、编配与创作,并能将上述知识与技术有效转化为中学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合格师范生。学生需掌握正三和弦、属七和弦、常用副三和弦、终止式等核心和声理论;理解DAW、乐谱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操作逻辑;能运用数字软件分析音乐作品,能够编配出中小学教材歌曲的和声进行;能为指定歌曲(特别是中小学教材曲目)编配和声并写作乐谱;能熟练使用和声的分析与编配知识进行模拟教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使其主动关注中学音乐教学需求;培育创新意识,形成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的教学能力。
  (二)课程内容框架的整合设计
  为落实目标,我们设计了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均贯穿技术与能力的双主线:
  基础模块——和声理论与技术基础。学生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使用绘谱软件进行乐谱输入;通过DAW软件聆听基本和声语汇的音响效果;建立和声功能性与色彩性的听觉概念。
  融合模块——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和声分析与创作。学生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运用软件的和声标注功能分析中小学教材歌曲;使用打谱软件写作伴奏谱;掌握分析和声的基本方法;能为简单旋律配置和声;能够编配基本的伴奏并输出标准化的乐谱。
  应用模块——中学教学场景下的和声实践。学生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将自身的伴奏编配成果录制成教学资源;能将和声知识应用于模拟教学、合唱改编等真实教育场景;综合运用数字技术与和声知识,解决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四、基于数字技术的和声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设计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构建“线上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线下深度研讨与实践创作”的混合模式。线上环节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供自录的DAW操作微课、用软件标注的经典和声分析案例库,以及可聆听的互动式和声习题。线下课堂则从“知识讲授”转向“能力训练”,聚焦于对线上案例的小组讨论、键盘和声的即时演练、项目作品的汇报与互评,从而形成“预热—探究—应用—反思”的教学闭环。
  (二)实践环节的分层设计
  基础实践重在技术扫盲与技能熟练,如要求学生使用Sibelius准确输入10首中小学教材歌曲的旋律;综合实践则强调技术与理论的融合,如为教材歌曲编配和声,并使用软件生成标准乐谱,同时能够生成简单的音响。通过教育见习与实习,让学生在真实中学课堂中尝试运用和声编配的能力进行专题教学,或为学校合唱团进行合唱编配,完成从“知”到“行”的飞跃。
  五、课程改革保障机制
  (一)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通过“内外兼修”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TPACK水平。对内,定期开展数字音频软件、智能教学工具专题培训,并将教师参与数字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考核目标;对外,实施“双师型”培养计划,聘请中学音乐高级教师作为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实践项目,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深入了解基础教育一线的数字化教学需求。
  (二)数字资源建设
  和声数字教学资源库的核心不应仅限于古典音乐作品,更多的应是标注好的中小学教材歌曲和声编配案例、伴奏编配示范库以及数字技术实操教程等。
   六、基于OBE的和声课程改革效果评价机制构建
  针对当前和声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过度依赖期末笔试,未能有效考核伴奏编配与教学课例设计等核心应用能力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将平时成绩占比提升至50%,涵盖课堂实践、项目作业和线上学习三个方面。其中课堂实践重点考查学生键盘和声应用能力,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中小学歌曲伴奏编配并输出标准乐谱。
  (二)构建多维度的能力评价标准
  针对伴奏编配作业,从和声设计的合理性、艺术表现力和乐谱的规范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三)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除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环节,通过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引入中小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和声编配实践进行评价,确保评价与一线教学需求接轨。
  (四)持续改进
  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分析学生作业、实践考核数据及问卷调查信息,定期识别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的环节。定期制作课程达成度报告,发现问题后,课程教学团队会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同时,通过了解毕业生在职期间的教学实践情况,收集来自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际反馈,用于完善课程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标准。这一机制使课程建设形成了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完善的良性循环。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地方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需要实现从专业导向到师范导向的转变。“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双核驱动”模式通过系统整合认证标准、数字工具与能力目标,将理论课程重构为支撑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实践显示,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其有效性依赖于技术手段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紧密衔接。笔者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同类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音乐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本文系蚌埠学院校级线下一流课程《和声》(2023xxkc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