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是与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劳动关系,接受管理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职工队伍的发展变迁与国家经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76年来,我国职工队伍在规模、结构、技能素质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体制变革、科技水平跃升、社会治理完善的进程,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不断增强。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职工队伍的来源呈现多元融合特征:一是政府接收留用旧社会遗留的公职人员与企业职工(除少数反革命分子外),对他们实行“包下来”政策;二是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政府通过招工政策吸纳农民进入城镇就业;三是军队支援建设,部分解放军官兵转业至地方机关、企业,充实管理与生产岗位;四是为稳定和增加就业,政府通过就业安置,使城市失业、无业人员重新就业;五是青年学生毕业后自行就业或由国家分配至企事业单位,补充了职工队伍的新鲜血液。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职工集中于国营和集体单位中。职工的职业选择范围狭窄,大多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铁饭碗”成为职工就业的显著特点。从产业分布看,由于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整体来说,第二产业职工增长快,工业企业职工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职工以国营农场、林场、牧场等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乡村国营企事业单位和合作社的从业者为主,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因第二产业增速更快,占比相对下降;第三产业职工队伍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扫盲运动推进、基础教育普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文教卫生事业单位职工数量增长显著。从地域分布看,东北和沿海地区的职工比重占明显优势。“一五”计划后,工业生产力布局向内地倾斜,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工业发展,职工分布的区域差距有所缩小。70年代,县域“五小工业”的发展形成大量亦工亦农群体,但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城乡流动。边疆地区因矿产和耕地资源开发,也形成了大批农垦和矿工队伍。从技能素质方面看,这一时期职工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低,但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大量企业兴办职工夜校,以及实行学徒制,职工文化和技能水平实际上较就业前显著提升。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为我国职工队伍的结构性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从职工就业的企业所有制结构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企业职工占比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绝对主体大幅下降,职工身份从计划经济时代终身固定用工的“单位人”向市场化就业的“职业人”转变;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占比从几乎为零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后快速增长,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企业职工伴随国企改革深化逐步增加,成为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重要体现。从产业分布看,随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取消,以及国营农场、林场等国有农业单位的改革,第一产业职工人数持续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第二产业职工人数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趋稳调整的转变: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带动职工人数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在产业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提升、传统行业自动化改造加快)推动下,第二产业职工总量从高速增长转向增长趋缓,同时呈现结构性优化特征。第三产业职工规模快速扩张,从集中于商贸、服务、交通等传统行业,逐步向金融、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拓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吸纳职工就业的首要产业。从地域分布看,沿海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原有基础和开放政策,第二、三产业发达,成为职工高密度区;东北、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以农业、能源产业等初级阶段产业为主,职工人数增长较慢,甚至出现一批劳动力净流出的城市。职工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由于强调“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大量非农就业劳动力集中在“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出现大量“候鸟”式的农民工,其中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合法劳动关系的农民工成为职工队伍的新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民工跨省流动规模增长。职工技能素质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培训持续开展,职工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在职工队伍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到职工队伍中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职工规模增速放缓,职工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国有企业职工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成为就业主力,混合所有制企业职工人数占比稳步上升;外资企业职工规模总体稳定,高端制造领域职工人数占比提升,但是近几年来受国际经贸环境影响,外资企业职工人数呈现波动。从产业分布看,国有农场、农业企业等单位因广泛利用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等因素减少用工,第一产业职工人数占比降低。第二产业职工人数占比呈下降趋势,但是结构优化,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职工增速快,传统制造业劳动力向技术岗转移。第三产业保持就业主力地位,就业人数明显上升,交通运输、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吸纳大量劳动力,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催生灵活就业群体,其中与平台企业确立合法劳动关系的平台从业者成为职工队伍的新组成部分。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仍是就业重心,职工人数最多,但增速放缓。中西部中心城市崛起,农民工返乡或就近就业增多,区域发展更趋均衡但仍有明显梯度差异。全国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引领,成渝、长江中游等区域为支撑的多中心就业格局。从职工技能素质方面看,国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职工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职工具备了创新能力和跨界思维,能够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和服务的需求,但高技能领域尤其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仍存在明显人才缺口。职工思想更加开放、活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76年来,我国职工队伍的发展变迁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引领其转型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塑造其结构形态,科技革命推动其素质升级。而贯穿其中的,是职工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职工的价值实现路径持续拓宽,与国家发展的融合度愈发紧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面向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未来,职工队伍建设更需锚定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回应时代需求:一是加强产业前沿技能培训,填补关键领域人才缺口;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三是搭建创新平台,激发职工创造潜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续写职工队伍与祖国共奋进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人工智能赋能工运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506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