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将采摘下来的苹果整齐堆放 通讯员 申壮 摄 金秋的延川,是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从杨家圪坮镇孙家塬行政村,到大禹街道南塬行政村,再到延水关镇中塬行政村,苹果陆续进入集中采收期。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在杨家圪坮镇孙家塬行政村的果园里,果农孙爱民正组织工人有序采摘。大家分工协作,熟练地将色泽鲜亮、果形饱满的苹果从枝头摘下,随即进行分拣、装箱,确保每一颗苹果完好无损地进入市场。
“ 我种了20多亩苹果,今年套了10万袋,预计能收4万斤。价格也不错,一斤能卖到4元,算下来能收入十五六万元。”孙爱民高兴地说。
随着一箱箱装满苹果的箱子整齐码放,前来收购的果商也立刻投入到装车工作中。这些满载着延川苹果的货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这份来自黄土高原的清甜。
“延川苹果口感好、品相佳,很受市场欢迎。”果商王婷说,“我计划在这里收购50万斤,收购价在3.5~4元。”
走进大禹街道南塬行政村,同样是一派繁忙的采收景象。果农们穿梭于果树之间,有的登上梯子采摘高处的果实,有的在树下精心挑选,将色泽最红、果形最佳的苹果采摘入篮。
果农杨增福正带领村民进行采收后的装箱工作,大家围坐在一起,按照苹果的大小、色泽仔细分选,再装入印有品牌标识的专用果箱。
“这几年村里推广标准化种植,大家普遍采用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技术,苹果品质一年比一年好。”杨增福说,“以前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们。不少果商从新客户变成了老客户,苹果还在树上就被提前预订一空。”
在延水关镇中塬行政村的果园里,村民们也正忙着采摘。红彤彤的苹果如小灯笼般挂满枝头,大家手持果篮,轻摘轻放,生怕伤到这些“金果子”。
采摘下来的苹果被整齐地堆放在果园的另一头,十几位中年妇女围坐在一起,根据苹果的大小、色泽进行分级分装,实现优质优价。近年来,该村推广“分级采收、分级销售”模式,将优质果装入精品礼盒,销往高端市场。
“我们的苹果销路一直很好。早熟品种在8月份就全部订出去了,晚熟品种到9月份也几乎能订完,在全国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中塬行政村村委会副主任高世台说。
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种植户增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季节性就业岗位。来自文安驿镇马家湾行政村的张彩彩,已是第3年在采收季到延水关镇务工。“我在这里主要做些疏果、套袋、摘果、装果的活儿,大概能干2个月,每天工资140元,收入挺可观。”张彩彩说。
延水关镇苹果的丰产丰收,离不开精细化管理。近年来,该镇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组织果农外出培训,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实现从果树管护到果实成熟的全流程精细管控。
产业兴旺,离不开政策引领。近年来,延川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果业强县”目标,大力推进苹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通过建设高标准果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等一系列举措,推动苹果产业从“量大”向“质优”转变。
“苹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特色产业。产业要发展,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我们调研发现,采用‘分级采收、分级销售’的方式,苹果的价格会更高一点。”延川县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国全表示。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延川苹果,正以其优良品质和良好口碑,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果”、乡村振兴的“幸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