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们麻利地修剪菇根 记者 孙艳艳 摄 眼下,正是滑子菇丰收的时节。走进宝塔区河庄坪镇的菌菇大棚,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滑子菇,不仅成了田间地头的“金疙瘩”,更悄然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让老乡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甜。
在红庄村,64岁的种植户王宏福正带着工人穿梭于大棚间,麻利地采摘滑子菇。作为村里的“种菇能手”,他今年承包了园区6个大棚,首茬便迎来“开门红”。“这一茬菇产了1.5万斤,能卖3万多元。一年能出五六茬,算下来产值特别可观。”王宏福笑着说。如今他当上了“小老板”,却不用为技术和销路发愁——这份底气,来自镇上成熟的产业模式。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0年,河庄坪镇便引进了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菌棒生产、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于一体的菌类产业园区,为种植户提供全链条保障,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参与食用菌种植。“菌棒由公司直接送到园区,我们只需要雇人上棒、划棒和采摘。技术上有公司专人指导,采下来的菇也不愁卖,公司会直接上门拉走。”王宏福的一番话,道出了当地种植户的“ 定心丸”——企业牵头解决了最关键的技术与销路难题,让种植户可以安心搞生产。
滑子菇的“致富效应”不仅覆盖红庄村,还辐射到了隔壁的万庄村。过去闲置的盐碱地,如今“变身”为40多座菌菇大棚,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村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 大棚建成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打工、顾家两不耽误。”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延龙介绍,依托菌菇产业,村集体每年能增收5万多元,这些收入将用于村民分红,让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位村民。
“ 小滑菇”还撑起了灵活就业的路子。在园区的加工基地里,工人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麻利地修剪菇根、分类装箱,气氛轻松热闹。“别小看这剪菇的活儿,时间自由、按件计薪,特别受周边居民欢迎。”公司总经理李旭介绍说。
“一天能剪100多斤,挣70多元,补贴家用正好。关键在这里干活时间特别自由,有时间随时就能来,离家近也很方便。”正在忙碌的村民周萍笑着补充,这份灵活的工作,让她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日子更有奔头。
小蘑菇,大产业。如今,河庄坪镇的滑子菇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随着丰收季的持续推进,当地群众的腰包将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底气也将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