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为群众调解矛盾 尚静静 摄 面对基层警务工作中长期存在的法治教育形式单一、特别是对青少年和冲动型违法人员教育效果“入耳不入心”的难题,如何让法治观念真正触及灵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延安市公安局安塞分局沿河湾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创新,将执法环节前置,推出以“情感干预”为核心的“案前半小时”沉浸式预警教育模式,努力实现法治教育从“灌入耳”到“走进心”的根本转变。
一件“求职马甲”唤醒迷途少年 少年小杨因多次轻微盗窃被带到派出所。若按传统流程,多是批评教育、通知家长。然而这次,民警老李并未急于说教,而是将他带到了“案前半小时”体验区。
老李没有给他戴上手铐,也没有把他带进询问室,而是让小杨穿上了一件特制的“求职障碍服”——背上贴有“曾有盗窃记录”的虚拟标签,并引导他进行了一场模拟求职。接连被三家“单位”婉拒后,小杨从最初的满不在乎,逐渐变得面红耳赤,最终低头沉默,他的心理被彻底触动。
“ 我只是拿了个小东西……”小杨小声辩解。
老李拍拍他的肩膀,语气凝重,“孩子,法律上的‘小东西’,可能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大山’。我们不想等你撞得头破血流再来救你,而是希望现在就能唤醒你。”
这一刻,严厉的执法者化身为语重心长的引路人。小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场基于情感共鸣的干预,达成了无数次说教都难以实现的效果。
“甜瓜价格”引发的旧怨化解
李某与闫某同在安塞区沿河湾镇一公路口摆摊,曾因抢摊位、比价格等琐事多次发生口角,彼此心存芥蒂。
一天,二人因甜瓜进价问题再次爆发激烈争吵,李某指责闫某恶意加价,坏了行规,闫某则反驳“你管我卖多少钱”。争执迅速升级为推搡,李某猛推闫某致其衣服被撕破,手指受伤,随即有群众报警。
民警小白将怒气未消的双方带回派出所,并未立即展开问询,而是启动“案前半小时”调解模式,将二人分别带入调解室与询问室。
在询问室,小白明确告知李某,其行为已涉嫌故意伤害,一旦进入法律程序,面临的处罚将影响其经营,甚至可能波及子女。同时,又让闫某模拟体验手指受伤后的日常生活,并告知即使双方均被处罚,生活的不便与彼此的结怨仍可能持续。
当双方都对“硬碰硬”的后果有了真切体会后,小白将二人召集至调解室,通过共情引导、后果分析,共同探寻“最优解”,并在纸上写下“走法律程序”与“握手言和”两个选项。
在是非压力与民警引导下,李某主动起身,向闫某道歉,闫某见对方态度诚恳,再回想刚才体验的不便,双方握手言和,此事最终在民警的调解下圆满解决。
自“案前半小时”机制推行以来,该局已收到不少群众积极反馈:一是教育效果显著深化,体验者普遍表示“ 终身难忘”“真正感到后怕”,这种方式远比单纯宣读法律条文更具震慑力和说服力;二是该所接报的同类冲动型、轻微违法犯罪警情环比下降25%,参与体验人员后续行为改善率高达95%以上;三是有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许多当事人及家属认为,这是一种“ 有温度”的执法创新,重在“救人”而非单纯“惩处”,此举不仅使当事人更加清醒直观地认识到调解的价值,而且有效增强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