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支撑和文化象征,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是支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不断地兼收并蓄和发展创新中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基于现实考量的需要,也是出于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主体自觉的考量,对进一步突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品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探寻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推动二者逐渐由契合、融合转向深度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追求,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强劲有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明确方向,严守初心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地位。因此,要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创新,明确根本思想和领导核心是重中之重。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是重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自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扎根下来。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传承者、理论奉行者和实践践行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效能和动力问题提供支撑。三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遵循“科学对待、认真审视、准确把握”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工作经验、发展规律、现实需求等进行深刻总结,在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的立场和需求出发进行文化建设,这一初心和使命自觉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坚持党的领导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何时候、任何环节和任何过程有其应有之义。四是充分发挥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实践自觉和主体自觉的带领下,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践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的重要一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新时期文化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明旗帜。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为推进“第二个结合”工作高效赋能。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只有开放发展、包容互鉴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与时俱进、因时而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与具体实践相连,同时也能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创新,从而为实现新发展、新成就提供支持。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重在创新,形态重塑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注重创新,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和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因此,坚持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做好文化创新和文化融合工作,才能真正将“第二个结合”的凝聚作用与引领作用发挥到极致。
守正创新,把握好独立性、差异性和融合性间的张力变化。一是将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元素提炼出来,融合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表达方式,既将中国具体实际纳入文化建设考量中,同时又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寻求养分。例如,巧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民众观念和政治治理中的契合点加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强调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效结合,从中凝练出“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巧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中的契合点加以创新。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理想观的表述有“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理想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既融合了传统文化的表述又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念,创造性地提出“共同富裕”。巧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辩证思维上的相通之处,进行创新融合。传统文化强调“气”“道生一,一生二”“刚柔相济”“难易相成”等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等有相似之处。
二是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激活优秀文化元素,注重创造新文化形态和新文化内涵。例如,在民族治理上,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平等”“民族交往”等的相关表述中汲取养分,并经过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转化和智慧凝练,形成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民族自治制度等,为解决民族发展和民族治理难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引。在生态治理方面,共产党人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等加以融合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走绿色发展之路等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治理和道德教化层面,注重从传统道德观念中汲取养分。共产党人将传统文化中有关谦逊恭让、兼爱非攻、勤俭节约等道德品质的内容与元素加以提炼,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道德观,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并且对传统文化中相关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行凝练,构建起涵盖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对推动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艺创作,双向赋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辩证思维揭示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强调科技应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则倡导“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二者共同构成科技创新的伦理根基,为科技发展划定人文边界。
在新能源领域,这种伦理指引具象化为“开发—修复”的协同逻辑。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要求新能源技术突破“征服自然”的思维,我国光伏产业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在青藏高原的光伏电站建设中,既通过钙钛矿电池技术提升转化效率,体现对自然能量的科学利用,又依据“取之有度”理念,采用“光伏板+草方格”的复合模式,既保护高原植被,又为藏羚羊迁徙预留通道。这种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思维与“用养相济”的生态智慧转化为工程方案,避免了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破坏。
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第二个结合”聚焦“技术向善”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要求AI技术服务于人的主体性提升;“民胞物与”精神则拓展了伦理关怀的维度。我国在智慧医疗AI研发中,既以劳动异化理论防范算法对医生诊疗自主权的侵蚀,确保“机器辅助而非替代”,又借鉴“万物一体之仁”,在算法设计中优先考量患者心理需求,如肿瘤诊断AI系统不仅提供数据判断,更嵌入“安慰性表述”的人文模块。这种伦理建构使技术进步始终守护人的尊严,彰显了社会主义科技文明的独特品格。
科技发展,伦理引共生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主张文艺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应服务于人民并推动社会进步,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形成深刻共鸣。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以文化基因赋予马克思主义更生动的表达形态,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主旋律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的创作堪称典范。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叙事骨架,将新文化运动置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脉络中,清晰展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深度开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精神内核,通过李大钊在风雪中奔走呼号、鲁迅在灯下创作《狂人日记》等场景,将传统士人“为天地立心”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熔铸一体。剧中对儒家“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对话式呈现,既坚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又借助文化符号增强了观众的情感认同。
传统戏曲的创新同样彰显这一逻辑。豫剧《焦裕禄》在保留“唱念做打”艺术特质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塑叙事重心。“火车站访贫”桥段中,焦裕禄与灾民同啃窝头的细节,将“为民请命”的传统叙事升华为“从群众中来”的实践哲学;“治沙栽桐”的核心情节,则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民间智慧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改编既避免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局限,又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获得了接地气的表达。
此类创作实践证明,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相遇,文艺作品便能突破“说教”与“娱乐”的二元对立,让理论内核借助文化形式自然浸润人心,在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完成时代价值的建构。
〔作者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以党建育人为视角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4jpy-1s09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