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不断发展与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灯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塑造人精神世界的关键环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中汲取智慧,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与学习方法,使学员感受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实践路径
(一)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在课堂教育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员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应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员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组织学员参与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员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组织学员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培养时代新人。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员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三)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使学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牢固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实学识的优质人才。产教融合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网络思政与新媒体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思政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领域。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覆盖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如在线讲座、网络论坛等。注重网络思政内容的创新和质量提升,结合学员兴趣和需求,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思政产品。例如,教师讲授剩余价值理论时,利用短视频方式,结合实际工作数据说明经济中的劳动权益问题,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员。
二、创新策略
(一)内容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应引起格外关注。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在重要位置,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不断更新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员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其中,使思政教育既贴近生活又具备学术深度。
(二)方法创新
思政教育的方法创新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关键。应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如开展线上教育、虚拟仿真实验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使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高。注重实践育人,通过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员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评价创新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员的思政素养和表现。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使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效增强。应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员和教师,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性。
(四)师资创新
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创新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加强思政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扎实学识的教师担任思政课教育任务。教师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规律和新方法,通过科研活动来实现,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将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更加务实的行动,增强学员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了解社会需求和职业规范。这些人才将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阜新市彰武治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