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1日
大食物观视域下欠发达地区粮食供给安全路径探索
王胜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是对传统粮食安全观念的拓展与深化,其核心“大食物”理念,强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食物需求。然而,欠发达地区受多重因素制约,粮食供给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欠发达地区粮食供给现状
  粮食生产基础扎实,潜力待挖。欠发达地区多位于山区、高原或生态脆弱区,耕地资源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随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通过土地平整、灌排设施配套等工程,部分欠发达地区大幅改善了耕地质量与生产条件。但与高产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品种选育滞后。当前主栽的粮食品种多为传统常规品种,部分地块因品种特性与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适配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缺位。以传统经验型管理为主,缺乏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撑,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特色农产品规模初显,短板突出。欠发达地区在“菜篮子”等多元食物供给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结构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与畜牧业、渔业发展滞后,食物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高质量的食物需求。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特色路径,但品牌与加工瓶颈明显。既无法通过品牌溢价提升产品价值,产业增值空间也被严重压缩。
  要素支撑发力,缺口仍存。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的支持,部分地区在要素保障能力上有所提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要素支撑缺口依然较大。其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融资困境突出。难以满足规模化种植、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资金需求。其二,人才与技术短缺严重。先进农业技术普及率低,农业经营者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产业创新发展。
  二、大食物观视域下欠发达地区粮食供给安全路径探索
  (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至关重要。应制定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降低流转过程中产生纠纷的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
  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同时,因地制宜探索生态种养模式,如稻渔综合种养、“林下经济”等,提高土地综合收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二)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能力
  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制定统一的生产、加工、包装标准,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由相关企业与协会牵头,整合分散的品牌资源,提升品牌的辨识度与市场认可度,增强品牌竞争力。
  加强品牌营销与市场监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品牌宣传推广。线上方面,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线下方面,可以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推介会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搭建产品溯源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消费者能够查询到产品的详细信息。加强市场监管与打假维权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品牌声誉。
  (三)延伸产业链条与促进产业融合
  培育产业集群。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导向,培育粮食及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企业间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精深加工与多元业态。大力支持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
  (四)补齐要素短板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实施“人才强县”等战略,依托农广校、职业院校等机构,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能品牌。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金融支农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发展按揭农业,探索农村住房、农业设施抵押融资等新模式,缓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参股、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在大食物观视域下,欠发达地区粮食供给安全不仅是“量”的保障,更是“质”的提升与“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强化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可以有效提升欠发达地区粮食供给的韧性与可持续性,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鱼台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