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1日
老家
刘春丽
  每次回到爱人的老家,我都会百感交集:老窑洞周围杂草丛生,硷畔坍塌,窑洞里面也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褪色的门窗,被岁月侵蚀的角落,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往昔,诉说着荒凉。
  爱人的老家坐落在小城东南四五十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老家有三孔接口石窑,还有两孔土窑,接口用的石头之前已经备好,堆放在院子里,但因为经济原因一直没有动工。左边紧挨着邻居家的硷畔,每下一次雨就坍塌一次。
  据爱人讲,爷爷以前就是这个小山村里的老师。那时学校只有三孔窑洞,不够老师们住,爷爷只好在学校的右侧打了一孔土窑,但还是住不下一大家子人。于是,爷爷和奶奶决定在学校隔壁的土洼上再打窑。
  那会儿爱人还小,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没有青壮年劳力,而打窑唯一的现代工具只有独轮车,工程进展得非常缓慢。爱人说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打窑时,从榆林来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说要打短工,不挣钱,管饭就行,家里没答应,小伙子着急地说:“哪怕把我当牲灵一样对待,只要有口饭吃,啥报酬都不要。”这是一个免费的壮劳力,但那时日子难,爱人家连自己的温饱也顾不上,只好再次拒绝。全家老小白天不停歇,晚上靠着星星月亮照明接着干,先后打成了四孔半窑洞,剩下半孔窑洞疑似土质不好没完成,一直留到现在。
  这是爱人家祖辈三代用汗水挖出来的家,藏着几代人的回忆。
  可硷畔会随时坍塌这件事一直困扰着家人,今年,收拾硷畔的事提上了日程。经过商量后,6月7日,计划正式实施。这天,我和爱人、弟弟一早动身回到了小山村。到家后,帮畔的工人师傅们带着工具也提前到来,帮畔正式开始。铲车师傅负责深挖硷畔基础,再转运石头,两个石匠师傅负责砌墙,两个小工负责搬运水泥和铲沙子,爱人调运材料,我则负责工人们每天的一日三餐。周末,家里人也都回来帮忙。大家和工人们一起搬石头、铲水泥,汗水湿透了脸颊和衣衫,但是没有一个叫苦的。半个月后,帮畔工作终于完成,新修的硷畔又重新站了起来,牢牢地守护着这片家园。
  硷畔砌好后,我们又一鼓作气修复窑洞。先是由钩机师傅开着钩机修整窑洞,然后砖匠师傅用砖套窑,在套窑的过程中,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念叨:“每一孔窑洞都有它的脾气,得用心去感受,才能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信仰,对此我的心中充满了敬畏。他们仅仅用了四天半,就将五孔窑洞全部修复好了。我知道,这不仅是修复,更是一次传承。
  砌硷畔、套窑都完成后,就是铺院子了。我们选择用红砖铺院子,蓝砖装饰窑面上的檐头,老宅看上去更加古朴端庄了。
  历时近两个月,老宅终于焕然一新。阳光透过新窗户洒进来,温暖而明亮。硷畔坚固,窑洞温暖,院子干净。我们还在院子里留出三块空地,栽上了花椒、韭菜、水葱和月季花。如今,月季已绽放,为整个院子增添了不少诗意。
  站在修葺一新的院子里,我心潮澎湃,这里曾经是我爱人的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的人生起点和终点。它默默地陪伴着三代人度过春夏秋冬,看着孩子们不断长大走向远方,看着老人们不舍地离开尘世。六十多年过去了,修建老窑洞的祖辈们一个个相继离开,但他们的灵魂已融入这片热土,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
  今年的九月十八日,是婆婆去世一周年纪念日,我们跪拜在老坟前,告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你们用心血修建的老宅,现在已经焕然一新,你们的心愿我们完成了。”
  修缮老宅,不仅是实现老人们生前的嘱托,了却他们的心愿,更是在纪念已故的亲人——他们的身影永远烙印在这老窑洞里,人虽远去,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一如从前,用爱守护着我们。
  而对我来说,修缮老窑,也是完成心灵的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