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1日
秋游潼关古城
李战省
  深秋时节,踏上探访潼关古城的路途。从华阴西岳庙出发,沿着北赤路向东行驶,约半小时车程,便抵达了这个素有“秦地东大门”之称的千古雄关。
  此地正是黄河、洛河、渭河三河交汇之处,“三河口”恰好嵌在母亲河黄河“几”字弯右端的臂弯里,水势浩荡,奔涌向东。
  远远望去,潼关古城雄踞高冈,气象巍然。穿过南门,步入水坡巷。村落依古城北侧而建,屋舍错落,青砖灰瓦,老木门扇静默无声。家家门前麻石为阶,卵石铺路,绿树掩映,光影斑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岁月流转,透露出秦人风骨。巷中一棵古槐,枝叶繁茂,横斜覆道,引来不少游人驻足留影;而在我看来,它更似一位慈祥的长者,躬身立于门前,真诚地迎接八方来客。于游人而言,水坡巷是一幅自然灵动的画;于古城而言,这巷陌便是时光留下的温柔注脚。
  顺着蜿蜒坡道登上古城,眼前景象令人顿悟“潼关天险”的由来。目之所及,尽是沟壑纵横,犬牙交错。当地流传的顺口溜生动描绘了这里的地形:“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蝎子山、凤凰山、麒麟送子印台山,五里暗门不见天,西走十里脚不干,六座城门两水关,上到城墙转一圈,看到天下第一关……”这般复杂地形,于兵家而言自是易守难攻,“天险”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千百年来,这里曾演绎了多少或悲或喜的历史长歌;千百年来,这里又承载了多少关中汉子或远或近的理想追求。
  朝西北眺望,黄河奔流而去,雄伟的风陵渡大桥清晰可见,一桥飞架,连通秦晋豫三省。此刻我无暇细品“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浪漫传说,思绪却飘向了不远处的中条山。这片传奇的土地曾见证了抗战时期八百“陕西冷娃”的壮烈——他们血战中条山,弹尽援绝,宁死不屈。最后回望故土,齐吼一声“走!”,便纵身跃入滔滔黄河,以生命赴国难。这是何等的悲壮!“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他们性子耿直,嗓门洪亮,是“冷”而不“楞”,行事光明磊落;他们秉持“没事不惹事,遇事不躲事”的担当;他们拥有“渡河险处自撑船”的坚韧与自强。这又是何等的可敬!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夕阳西下,西南天际浮现出华山隐约的黛影,层峦起伏,绵延不绝。它如华夏祖脉的象征,以“华夏之根”的姿态,静默地目送着我们伟大的母亲河浩浩东去,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