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琦 谢丹丹
  秋深的延安,凉风瑟瑟,双拥大道欧锦园旁的暖“新”驿站里却暖意融融。微波炉里饭菜飘香,充电区各色手机排列整齐,出租车司机、外卖骑手捧着热水倚在座椅上歇脚。这个面积不大的场所里,手机充电、饮水、热饭、应急药箱等设施一应俱全,俨然已成为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奔波途中最安心的“歇脚地”。
  如今,这样的温暖场景在延安不断延伸。从宝塔区率先实践,到各县(市、区)陆续跟进,这座红色城市正以暖“新”驿站为纽带,为新就业群体遮风挡雨,搭建起个体、社区与城市之间的暖心桥梁。
  一处港湾,风雨奔波后的温馨归属
  走进宝塔区南市街道杜甫川社区首个骑手友好社区试点——世纪花园小区暖新驿站,这个由闲置商铺改造而成的空间,茶台、沙发、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营造出家一般的温馨氛围。“跑单累了就过来歇会儿,手机没电了进来充上,还有空调吹着,歇歇才有精力好好跑单子。”骑手郑红莉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笑着说。
  除了提供歇脚、充电、热饭等基础服务,驿站还贴心地提供特惠午餐,解决骑手“吃饭难”的问题。“平时送单起早贪黑,根本没时间回家吃饭,更别说自己做饭了。社区提供的饭实惠又干净,吃着心里踏实。”骑手李伟话语里尽是满足。
  而延川县瞅准县城中心位置,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大厅、法律援助中心等资源,在交通便利性、人员密集度的地方,精心打造了集关怀、赋能于一体的暖“新”驿站。驿站按照“十个有+N”标准建设,室内配备免费饮水、血压计、血糖仪、微波炉、储物柜、充电设备、修理工具、医疗药箱等物资,拓展放松解压、读书阅览、女性关怀、法律援助、劳动维权等功能,室外设置摩托车停车区、充电设施。这处精心构筑的温馨港湾,正让奔波于城市街角的劳动者,真切感受到“此城有爱,此站是家”的温暖与归属。
  一份认同,让城市温度化为事业奔头
  国庆假期后,宝塔区桥沟街道东苑社区的暖“新”驿站也正式启用。外卖员钟帅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前几天雨天路滑,我送餐途中不慎摔倒,幸好驿站工作人员及时帮我消毒包扎,一点没耽误送单。”
  对京东外卖员祁东而言,驿站是每日奔波中的“能量补给站”。他每天要工作9小时以上,订单高峰期连喝水的间隙都没有,以往中午等单只能在电动车上蜷缩片刻。“现在一到午休就来这儿,喝口热水充个电,哪怕坐10分钟都觉得浑身是劲。”他指着墙角的微波炉说,“早饭没来得及吃,就来这加热,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位于洛川县凤栖街与龙翔路十字、不足20平方米的暖“新”驿站里,外卖员赵虎见证着户外劳动者待遇的变迁。“ 以前眼里只有订单,下雨躲屋檐下,手机没电到处蹭充电,哪敢想有专门的歇脚地。”如今他最爱等单时和同行们围坐聊天,交流高效配送技巧,分享遇到的趣事。“在这里不光能歇脚,还能交上朋友,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的‘城市过客’,工作都更有奔头了。”
  从事快递工作6年的郑普海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这地方不大,但进了门就像回了家,那种踏实的归属感,让人心里暖和。”
   一份力量,在角色转变中赢得尊重
  暖“新”驿站不仅是休息场所,更成为社区治理的创新平台。在这些驿站的墙上,设有人民建议征集栏、就业信息墙和留言渠道,成为新就业群体的“信息交互站”。
  宝塔区东苑社区还将定期组织生日会、技能分享会,帮助新就业群体结识同伴,并邀请其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如助老、反诈宣传等,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该社区党委书记陈延利表示,未来将针对不同群体细化服务,如为快递员提供助餐服务,为网约车司机提供车辆简易检修工具,为夜间劳动者提供应急照明包。同时,开发“驿站小程序”,实现预约使用、服务反馈、需求登记等智能管理。社区还将联合企业、公益组织共建服务,如引入连锁餐饮提供低价热饭、联合药店提供免费量血压等服务。
  在宝塔区新城街道桃园社区,驿站建设与商圈特色紧密结合。社区联动商场与沿街店铺,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多功能服务点。骑手赵文浩说:“送单累了随时能来休息,充电、喝水特别方便。”此外,社区还选聘骑手担任“基层治理观察员”,让他们成为街巷中的“流动哨兵”。
  桃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摞表示,接下来将联合街道、区委社工部进一步优化驿站服务,联系爱心商家推出骑手专属优惠,让社区和骑手双向奔赴,共建美好家园。
  从解决“吃饭难、休息难”的实际问题,到搭建“共建共治”的治理平台,暖“新”驿站如一针一线,将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城市紧密相连。它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条件,更让他们从“过客”成为“主角”,在参与中实现价值、赢得尊重。
  随着更多驿站建成、服务持续升级,延安正以温暖的怀抱,为每一位奔跑在城市街头的劳动者撑起一片晴空,共同绘就更加美好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