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2日
鲍娟:校园里的“美育魔法师”
记者 李欢 通讯员 刘娟
    ● 鲍娟与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通讯员 刘娟 摄

  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延川县永坪中学美术教室的课桌上。鲍娟正弯腰给学生演示剪纸技巧,指尖翻飞间,一张窑洞的轮廓在红纸上渐渐显露出来。
  “别急,剪折线要稳,就像咱们家乡的黄土坡,看着朴实,却藏着韧劲儿。”鲍娟微笑向身边紧张攥着剪刀的女孩进行指导。这是她成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的第20年,也是她以画笔为桥、以非遗为绳,在孩子们心里搭建“美学世界”的第20年。
  鲍娟的美术课,从不是“照搬画谱”的枯燥。“大家观察一下我手中的量杯,仔细数一数看见了几种颜色?”说完,她轻轻晃了晃手中的量杯。“我看到了,变成了草绿色,又变成了藏青色。”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大家看,这团繁乱的颜色搅在一起,可慢慢地晃一晃,是不是能调出温柔的粉、清爽的绿?”鲍娟温柔地对着同学们说。看着颜料在水中舒展、融合,教室里的窃窃私语渐渐变成惊叹,后排总爱走神的男孩也直起了身子。
  “鲍老师的课就像变魔术,她让我知道,画纸不只是画纸,还能装下我们心里的喜怒哀乐。”学生袁雅彤说。
  这样的课堂小设计,鲍娟坚持了20年。在她的课堂上,有让学生解压的“情绪涂鸦本”,有结合陕北民俗的“窑洞纹样设计”,还有用落叶、玉米皮做的手工。她要教的从不是“画得像”,而是让孩子们发现,美就藏在课本外的每一处生活里。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鲍娟的课堂从不局限于技法传授。她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艺术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每周三的剪纸社团,鲍娟又多了一个身份——延川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团角落里,曾经总是低着头的女孩小敏,如今能熟练剪出“喜上眉梢”的纹样。“第一次见她,拿着剪刀手都在抖,我就从最简单的‘小雪花’教起。”鲍娟记得,当小敏把剪好的雪花贴在教室窗户上时,眼里闪着光,“ 后来她主动帮同学设计剪纸图案,说话声音都大了不少。”
  作为学校教学处主任和延川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鲍娟把非遗带进了校园。这些年,她带着学生剪过《永坪发展历程》里的老厂房,剪过家乡的山丹丹花,剪过校园里的老槐树,一张张剪纸贴满了教学楼的走廊,也把“非遗”的根,悄悄扎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她坚信,最美的艺术根植于最深厚的文化土壤,让古老的民间艺术走进课堂,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孩子们文化自信的塑造。
  “ 鲍老师总能深入了解大家的教学建议,她还经常带领我们学习新课标,多次组织校内磨课和校外交流学习。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组还成功做了3个跨学科融合课例。”七年级英语老师李娜说。
  夕阳西下时,鲍娟常会站在教学楼前,看着学生们在贴满剪纸的走廊里嬉笑,看着老师们拿着教案讨论新课例。从教20年,她把“以美育人”四个字,揉进了每一堂课、每一次社团活动、每一处校园环创里,照亮了孩子们对美、对文化、对未来的向往。
  未来,鲍娟计划着把更多陕北民俗带进课堂,想着再设计几个跨学科课例,盼着让更多孩子通过剪纸、画笔,爱上自己的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