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浩楠
  课堂上,她是启迪童心的智慧向导;游戏中,她是与孩子们同乐的“孩子王”;生活里,她是让孩子们依恋的温暖港湾。作为宝塔区北关小学的一名教师,张翠用汗水、爱心和智慧,孜孜不倦地编织着每一个孩子绚丽多彩的梦。
  对张翠而言,教师的幸福正源自那一个个蹦蹦跳跳的小小身影,一张张稚嫩的笑脸,这些让她的工作与生活充盈着快乐的音符。
  一缕阳光,驱散阴霾照亮前行路
  小磊是张翠执教生涯中的第一届学生。彼时,初为人师的她,更像是比学生们年长几岁的姐姐。小磊连续几天请假,引起了张翠的注意,那个周末,她几经辗转,找到了小磊的住处。
  进门后的场景,张翠掩饰不住自己的意外和惊讶。陈旧的土坯房里,一盘土炕,一个电饭锅……环视一周,屋里所有的陈设尽收眼中,阴雨天的屋内,光线更加黯淡。
  “你生病了,你的父母为什么不照顾你?”张翠小心翼翼地问。小磊黯然神伤却又倔强地说:“他们常常吵架,很少管我。我是男子汉,自己一个人可以撑过去。”听着他的诉说,张翠心里五味杂陈。无意中得知他的生日后,她特意送上了两本励志名著,书签上写满了真挚的祝福。
  不久后,小磊回到了同学们中间。他告诉张翠,他要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去改变家庭状况,让家人幸福。自此,他每天工工整整地临帖练字,交给张翠检查。学习成绩虽提升幅度不大,却在持续进步……他的改变令张翠倍感欣慰。
  一次闲聊中,有同学向张翠转述了小磊的话:“我会永远感激张老师这个姐姐。”这句话被张翠记在了心里。她渐渐悟出:“生命低谷种一句激励的话语,远比人生巅峰所有的鲜花和掌声更让人记忆深刻。”如今,这个懂事的孩子已走上工作岗位。不变的是,每逢节日,他的祝福短信总会如期而至。
  学生们常说,是张翠改变了小磊,张翠却认为,这个孩子同样教会了她为师之道:“多去了解学生,在学生无助的时候帮他们一把,让他们看到光明,坚强地面对生活。”
  一份理解,引导“小泥鳅”蜕变成长
  小洋是张翠印象中“最调皮的学生”,像水里的小泥鳅,永远活蹦乱跳却让人“捉不住”。
  他们的“交锋”发生在《伯牙绝弦》的课堂上。当师生正沉浸于艺术的魅力时,小洋却在座位上小动作不断。一怒之下,张翠让他站了一节课,小家伙也扭着脑袋赌气了一节课,甚至在课后,他仍觉“没面子”。张翠告诉他:“错了就是错了。自尊是靠自己的行为来维护的,而不是别人无缘无故施舍给你的。”
  真正见识到小洋的淘气是在医院里。病床上的小调皮,胳膊打着石膏,脸上擦伤微肿,父亲铁青着脸站在一旁。谈及在校表现,张翠评价他“活泼”,父亲却不无失望地补充:“是更能惹事吧?”
  小洋重返课堂后,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欢迎。张翠特意找他聊天,引导他学着体会父亲的感受,想想严厉的面孔下那颗痛惜的心;让他学着在遇事行动之前,要三思而后行……第二天早读,他竟破天荒地主动背诵了《沁园春·雪》,这让张翠内心有了些许安慰,她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努力改变。
  后来,小洋应征入伍。军队铁的纪律让他吃了不少苦,却也促使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小洋一次次主动与老师通话,分享他的成长与进步。他不仅在军旅中磨砺自己,更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与感悟。他明白了责任与担当,也学会了珍惜与感恩。
  一股力量,托举雏鹰翱翔出低谷
  伟德这个孩子,令张翠至今难忘。
  “ 他是五年级下学期从县城转来的。他说,自己是因为原来学习成绩下滑很严重才决定转学,转学检测中,还差点与我们学校失之交臂。”张翠回忆说,进校后,伟德特别害怕重蹈覆辙,他一直在努力改变。可六年级每次质量检测成绩的波动,以及与自己预期的落差,一直困扰着他。
  小升初日益临近,孩子们普遍压力增大。张翠意识到,如果不及时疏导,多年的努力可能功亏一篑。她马上找到伟德交流谈心。交谈中,伟德向张翠吐露心声,因为成绩的下滑,让他自卑得毫无斗志。她静静倾听他吐露心声,慢慢帮他分析困扰,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鼓励他尽快卸下心理包袱,重拾自信。
  此后,张翠开始尽可能多地关照伟德:一起分析每次检测的得失,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展示并给予鼓励,平时主动沟通交流。值得庆幸的是,伟德的成绩逐渐稳定下来。最终检测那天,站在考场外的张翠,依然在心里为他捏了一把汗。
  直到一纸录取通知书和一张喜悦的笑脸出现在眼前,张翠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听着孩子兴奋地讲述自己的初中规划,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作为老师最纯粹的幸福。
  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真情。张翠用她的耐心、细心与慧心,默默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在她看来,教育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坚守中显力量。她以一棵树的姿态,扎根讲台,荫庇幼苗,静待生命在阳光里灿烂绽放,开满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