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收割现场 王静 摄 本报讯(记者 王静 赵坤 通讯员 刘旭)11月1日,素有“陕北好江南”美誉的南泥湾迎来水稻丰收季。千亩稻田被金色浸染,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稻香,收割机穿梭轰鸣,黄土高原的沟壑间铺展开一幅繁忙而喜悦的丰收画卷。尽管前期遭遇不利天气影响,但依托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今年南泥湾水稻仍实现稳产丰收,续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时代新篇。
收割现场,收割机正加紧抢收。近期连续霜冻天气恰好降低了稻谷水分,为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测水仪检测,当前水分已降至13%左右,达到最佳收获标准,我们正全力推进收割。”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南泥湾种植基地技术员先磊说。
科技是稳产的核心支撑。今年基地大面积推广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东稻211”表现亮眼。“与去年种植的‘寒稻162’相比,它的穗长增加1至2厘米,单穗粒数可达260粒左右;加上今年成熟期延长,千粒重也显著提升。”先磊指着饱满的稻穗介绍,尽管有不利天气的挑战,但新品种的强抗性与科学田间管理让亩产稳定在1200斤左右,与往年持平。
夕阳西下,稻浪与机声共舞,南泥湾的田野间正将丰收的硕果归仓。这片诞生于革命年代的“绿色奇迹”,如今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更成为游客感悟南泥湾精神的打卡地。来自珠海的游客李道蓉在稻田边拍照时感慨:“真的和想象中的南泥湾完全不一样!在黄土高坡种出这么好的水稻太不容易了,这种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