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党都非常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建设意见和部署要求,着重强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充分发挥党建作用,以党建为引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效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锚定党建引领地位,夯实效能根基
  党建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主心骨”,明确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是新时期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先决条件。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我们需先明确党建的核心定位——首先要确立其引领地位:基层党组织需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确保基层社会治理与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相悖,避免出现治理方向功利化的问题,为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化发展明确价值标准。其次,党建引领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黏合剂”。党组织要善于统筹整合资源,将基层社区、社会力量扭成一股绳,拉近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党建引领、多元联动、群众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格局。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效能的有效发挥。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明确党建引领地位,并非让其替代其他治理主体,而是借助其引领力量解决民生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更高效地推进矛盾调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彻底转化为社会治理新效能,真正让治理成效惠及基层群众。
  二、发挥党建核心作用,畅通效能转化路径
  基层社会治理各环节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建在社会治理新效能挖掘中发挥的真正作用,积极优化日常党建工作,提升党组织的行动力和组织力,其中组织力是党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机制与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党建核心优势,构建完整的责任追溯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岗位,避免出现权责不清的问题;若发生问题,需按照相应规定追责到人,杜绝相互推诿情况。二是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牵头作用,简化并优化办事流程,在为基层党建工作减负的同时提升办事效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提供便利、解决实际问题上,同时需建立健全制度化约束机制,邀请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基层党建干部的思想动态与履职行为。
  三、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凝聚效能提升合力
  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要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优势,还需以社区和街道为核心,坚持共建共享理念,持续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与社会组织专业优势,凝聚多元治理合力。一方面要转变治理理念,从“等群众上门求助”调整为“主动下沉服务”,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各类组织代表共同参与共建共享,通过协商共治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例如,针对环境整治、治安维护等常见问题协调各方资源与诉求,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在合理探讨中解决问题,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共建氛围。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切实提升基层管理服务能力,才能不断优化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需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细化治理单元,合理设置调解员、信息员、法律援助专员等岗位,主动开展问题排查与矛盾调解,将各类风险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让群众对党建工作真正满意。例如,基层党建部门可对现有网格管理体系进行服务清单细化,明确服务内容与责任主体;或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需求。通过精细化网格管理彰显党建引领优势,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精准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牢牢编织起“党群连心”的民生保障网。
  四、健全党建服务机制,强化效能支撑队伍
  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处理新出现的问题时基层党建部门依然沿用传统治理模式应对,整体创新意识不足,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要求。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二是治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健全服务机制、强化治理队伍迫在眉睫。其一,需积极构建与基层党建工作相匹配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一线精准下沉。这就需要不断加大民生服务、社会资源及人财物向基层的投放力度,同时建立群众自下而上的问题反馈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打通与群众间的信息壁垒,搭建高效化线上党建工作平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单纯追求绩效考核与任务完成率。其二,高度重视基层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基层党建人才队伍质量。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将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治理骨干队伍,持续壮大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另一方面,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治理经验,拓宽治理思路、提升专业能力。此外,还需健全基层人才激励机制,提高薪酬待遇水平,设置动态化薪酬调整体系,切实增强基层岗位的吸引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众所周知,党建引领是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效能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党建引领新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中坚力量,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铁岭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