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4日
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精神秘藏”探究
周丽
  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场非常重要且最残酷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在历史文献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也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与红色故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湘江战役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节点,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精神价值。深入剖析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精神秘藏”,成为洞察那段峥嵘岁月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湘江战役:红色文化遗址的“历史坐标”的精神丰碑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的红色精神。湘江战役红色文化遗址是一系列承载着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战役这段悲壮而伟大历史的重要场所,是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中,记录着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如今,这些留存于桂北地区以实物、实景、实事为载体的红色文化遗址,将80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战斗场景凝固成永恒的历史坐标,让后人得以在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缅怀先烈中传承革命精神,已然成为镌刻在八桂大地上的精神丰碑。
  在湘江畔,屹立着许多历史遗址,是镌刻在八桂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成为记录那些永不褪色的“历史坐标”。湘江战役其三大阻击战遗址构成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意义的坐标体系。从文化遗产学与军事史的视角来看,脚山铺、新圩、光华铺三大阻击战遗址,不仅是战争遗存的物质载体,更是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
  脚山铺阻击战红色遗址:作为湘江战役规模最大的主战场,至今依然留存战壕遗迹绵延数公里,在这里还有保存完整的防御工事及地形特征,这些遗迹为研究当年红军抵御敌人而使用的阻击战术提供了实物依据。这些保存完整的战斗遗迹,以及镌刻在石碑、桥梁、旧墙上的标语,成为解读湘江战役军事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场域与文化印记。
  新圩阻击战红色遗址:以“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为核心,新圩阻击战红色遗址形成了集独特的“战场—殉难地—纪念空间”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在枫树脚村,依然保留着重要的战斗痕迹。杨柳井,曾是红五师指挥所旧址,李天佑将军曾经在这里指挥红五师,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见证了那段紧张激烈的战斗岁月。在新圩镇周边,如楠木山、炮楼山等战场遗址也留存着一些战壕、掩体等战斗遗迹,这些遗迹共同构成了新圩阻击战场的历史记忆网络,成为后人缅怀先烈、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至今,依然保留当时红军集体酒海井作为红军烈士集体殉难地,经文物部门保护性发掘与数字化复原,已成为宣扬革命精神教育的典型案例,成为永不褪色的“历史坐标”。
  光华铺阻击战红色遗址:因扼守界首渡口的战略地位,光华铺成为研究红军“湘江保卫战”的关键节点。遗址现存的有湘江畔的三官堂(红军堂)指挥所遗址、光华铺阻击战红军烈士之墓、光华铺战壕遗址、万人潭遗址、张震指挥所遗址等,为还原战斗进程提供了地理坐标参照。近年来,政府通过对遗址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整治,光华铺已构建起“遗址展示+情景再现”的教育体系,将军事史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红色文化实践体验。这种多维度的红色文化遗址阐释方式,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学术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
   二、湘江战役:湘江烽火中闪耀的“无畏之星”的红色精神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英雄人物陈树湘和易荡平的英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担任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几天几夜的殊死激战。在他腹部中弹后,依然坚持战斗,最终在押送途中牺牲,实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作为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的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为掩护军委纵队顺利渡过湘江,他带领红一军团与湘军展开激战。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为避免被捕,他毅然决然从警卫员手中夺过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此来实现他决不当俘虏的誓言。这些英雄人物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彰显了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已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鼓舞人心。
  三、湘江战役:湘江岁月里流淌的“温情长河”的红色故事
  在这场战役中,处处体现着红军与当地百姓之间紧密而感人的鱼水情故事。当百姓们得知红军缺粮时,他们不顾路途遥远和危险积极为红军送粮,解决军队的物资匮乏问题;当百姓们得知红军因对地形不熟悉而影响行军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帮助军队在陌生的环境中指引一条条安全的道路;当百姓们得知红军因受伤无药医治时,他们不惜用自己制作的草药和食物,精心照顾伤员……这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战争时期的红色故事,无疑都体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画面。这些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更融入了百姓们对红军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由衷地敬佩,成为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承载着地方百姓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红色历史的认同,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画面,对促进当地民族融合、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湘江战役:湘江大地上传唱的“团结牧歌”的红色印记
  在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中,红军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当红军踏入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桂林,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与心存疑虑的少数民族群众。长久以来,少数民族饱受军阀的压迫与歧视,对外来者充满警惕与敌意。然而,面对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的情况,红军战士们始终秉持着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想方设法融入少数民族的集体,积极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和习俗,以真心换取信任,以严明的纪律和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尊重与信任。红军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少数民族群众看到了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以往的军阀部队截然不同,他们纷纷打开家门,热情地迎接红军的到来,有的群众拿出家中珍贵的粮食送给红军,帮助他们解决物资匮乏的难题;有的则为红军带路,穿越险峻的山路和复杂的地形。红军也积极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革命理想,让他们了解到翻身求解放的希望。在红军的影响下,不少青年踊跃加入红军队伍,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红军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故事,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这种守望相助的情谊,不仅在当时为红军的胜利前进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辉典范。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