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传统模式中,“奉献”“担当”等教育口号被反复提及,但往往因为缺乏具象的依托而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叩击医学生的心灵。“感动中国人物”的王万青,只身打马赴草原,扎根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50余年。从1968年跨越2300多公里自上海奔赴高原,到用汉语音译藏语克服沟通障碍,从寒夜渡冰河出诊到手绘《摩托战藏獒》记录惊险经历,再到临终前仍牵挂防癌抗癌事业,王万青的人生轨迹,正是将“医者仁心”具象化的生动教材,这些鲜活细节勾勒出有血有肉的奉献者形象。
  王万青的故事如同一座“精神罗盘”,为医学生指引前行方向,让他们真切领悟到医者使命的厚重,激励着他们在医学道路上坚守初心、勇担责任。如何让榜样从“远方的感动”变为“身边的坐标”,关键在于打通“故事—体验—行动”的转化路径,让医学生在可感可学中传承精神、坚定理想。
  将文字记载的故事“活化”,是榜样走进校园的第一步。传统思政教育中,榜样事迹多以文字或图片呈现,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度的共鸣。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们通过自编自排自演大师剧《阿万仓的“上医曼巴”》,让王万青的故事在舞台上“活”了起来。编创过程中,学生们深挖史料细节:王万青初到玛曲时,为记住看病常用语,在笔记本上用汉语音译藏语;为攻克草原疑难杂症,自费购买俄文原版《医学百科全书》,翻译10余万字资料;在简陋条件下临时改造手术设备,彻夜奋战保住被牛角顶穿肚子的牧童生命。演员们反复揣摩角色心境——从初到草原的不适与迷茫,到望着牧民期盼眼神后的坚定,再到融入藏区后的归属感,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经过精心打磨。这种“沉浸式演绎”,让抽象的“奉献精神”变成了可触摸的“人生选择”。学生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何为医者初心”,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让医学生走进榜样的“故地”,可以让精神体验从“听故事”升级为“悟初心”。2025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赴玛曲县开展志愿服务,为学生搭建了“零距离”感受王万青精神的平台。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博医团成员开展义诊、临床示教,接过王万青服务藏区群众的“接力棒”;在阿万仓镇,他们沿着王万青当年的行医路,深入牧区送医入户,亲身体验“策马巡诊”的艰辛,聆听牧民讲述“王医生冒雪救产妇”“深夜治重病”的往事;在王万青家中,其夫人凯嫪回忆“带着孩子下乡打预防针,被20多只藏獒包围”的惊险经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坚守”的重量。这种实地体验带来的冲击,远胜于课堂上的千言万语,让榜样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从“学榜样”到“作榜样”,则是精神传承的最终落点。在王万青精神的感召下,复旦上医的学子们正将感动转化为行动自觉:每年都有毕业生循着王万青的足迹奔赴甘南州、玛曲县等基层地区,把青春奉献给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延续30年初心,行程35万公里,足迹遍布23个省区市,为12万人次群众送去健康,用脚步践行“为人群服务”的上医精神;更多的学生则通过宣讲团,把在玛曲的所见所闻、王万青的感人事迹,结合大师剧片段、老人生前手绘图等素材,分享给更多同龄人,让榜样精神形成“星火燎原”的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医学生不仅需要“望闻问切”的过硬医术,更需要“济世为怀”的精神底色。王万青从“感动中国人物”成为医学生“成长坐标”的实践证明,榜样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可感可学”——用鲜活故事打破距离感,用实地体验深化认同感,用行动传承激发责任感。当更多医学生以王万青为镜,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需要,定能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医者华章。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