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多点发力攥紧“钱袋子” 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助力矿井高质发展
  通讯员 缑怀伟 倪小红
  今年以来,面对煤炭市场下行、地质条件日趋复杂的严峻形势,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紧紧围绕“降本增效”目标,以降本、提质、增效为导向,以“提质量、控成本、增效益”为主线,从精细化管理中“省”效益,从供应链优化中“挖”价值,从废旧物资循环中“捡”收益,全面提升矿井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助力矿井高质量发展。
  精耕细作“省”效益
  一号煤矿坚持“一切成本皆可控”理念,用“紧日子”过“好日子”,用“赚钱思维”去“花钱”,持续优化“13X13”成本管理模式,完善成本管控相关制度,强化管控职责,构建起“矿—部门—区队—班组—岗位”五级成本管理责任链,实现全员参与、全要素覆盖、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管控的成本治理体系,不断推进成本管控降本增效向纵深发展。
  为了确保矿井成本管控措施落实落地,实现“双降双增”的成本管控要求,该矿开启“经济开采”新引擎,聚焦设计、工艺、技术、装备等关键环节,坚持以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为标准,从源头杜绝浪费,拓展增效空间。
  该矿强化顶层设计,优化629回风顺槽顶板设计方案、815回顺机头硐室风桥设计,降低成本48.5万元;对629进顺刷帮310米、二次落底470米,进行补强支护750根锚索、1200套顶帮支护,完成629进顺和1014进顺补强支护,减少费用68.03万元;完成2#中央水泵房清仓、1#中央水泵房清理工程,减少费用34万元;清理二盘区辅运巷和西一辅运巷水沟860米,更换损坏水沟盖板230块,减少费用37万元;实施系统大巷路面安全维护,减少费用76万元;开展井下矸石处置技术研究及应用,置换煤量4.83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427万元,全面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为企业高效发展注入动力。
  优化物资“挖”价值
  物资计划管理是降本增效的“第一道关卡”。一号煤矿充分发挥陕煤物资商城采购系统的平台优势,深度挖掘供应链大数据中心的价值,构建“数据驱动+精准预测”的物资管理模式,通过分析历史采购数据,结合矿井年度生产计划、季度作业安排,精准预判大宗物资需求趋势,紧盯市场价格波动规律,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数量与采购时间节点,制定科学的采购节点规划,建立“三级审核”机制,严格、及时、准确审核物资需求计划,降低库存成本与资金占用率,让每一份物资计划都成为降本增效的“坚实支撑”。
  价格对标是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抓手”。一号煤矿不断健全价格对标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市场调研”双轨并行,广泛收集各类物资的市场基准价、同行采购价、历史成交价,精准掌握价格波动规律与市场行情走势。在采购过程中,以价格对标结果为谈判依据,与供应商展开多轮协商,全力争取最优采购价格。1至10月,该矿通过价格谈判、咨询比价、历史价格回溯等方式,降低集采与自采物资价格,其中仅集采商务谈判就开展98次,累计节约采购成本968.7万元,在采购成本管控上交出了亮眼答卷。
  精打细算“捡”收益
  修旧利废是挖潜增效的“法宝”。该矿牢固树立“修旧就是增收,节支就是创效”意识,从细实处挖潜增效,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回收复用、自修自制”“闲置物资盘活”等活动,对井下及地面的废旧钢材、设备配件等进行全面回收、精细拆解、专业加工,让原本即将报废的材料重新回到生产现场,最大限度挖掘废旧物资的“剩余价值”,确保矿井整体利益最大化。1至10月份,该矿通过修旧利废、支护材料回收复用等举措,累计产生经济价值449.2万元。
  “ 管理企业就像老百姓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得精打细算。”一号煤矿早已将“勤俭节约”融入企业发展基因,在全矿推行“精细化管控+常态化节约”模式。该矿加强机电检修维护管理,严格遵循“能小修的不大修、能自行修理的不外委”原则,降低中小修理费用175万元;加大支护材料回收复用力度,复用材料价值达114.3万元;通过增加北一复用水仓来水量,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降低水费126.85万元;严格控制“十项费用”,节约费用69.38万元;加强预算审核,审减造价金额52.58万元;坚持实施“避峰填谷”用电措施,科学调整用电时间,节约电费450万元。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号煤矿将继续锚定“成本持续下降、质效稳步提升”目标,在技术创新挖潜上寻求新突破,在管理流程优化上实现新深化,在全员节约文化培育上展现新作为,让“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成为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动,扎实推进各项降本增效举措走深走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再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