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启示
丁宁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环境。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智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度交融,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对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境遇
  抗日战争的特殊性在于其多重矛盾的交织:既有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的客观现实,又存在阶级矛盾的持续作用;既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又充斥着国共两党复杂的政治博弈。这种复杂性对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怎样将游击战经验升华为系统的军事理论?如何在扩大党的组织规模的同时保持组织的纯洁性?这些问题倒逼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突破教条主义的桎梏,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结合。
  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标志着党的理论认识达到新高度。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对大革命失败后教条主义危害的深刻反思,也是对遵义会议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系统总结,确立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
  二、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构建
  在统一战线理论方面,党突破了机械照搬苏联经验的窠臼,创造性提出“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既反对“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错误,又抵制“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倾冒险,成功维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动态平衡。这种策略智慧在皖南事变的应对中得到充分展现,既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统一战线大局。
  武装斗争理论的突破更具革命性意义。通过总结十年内战的血的教训,党确立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思想,构建起“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体系。这种理论创新直接催生了地道战、地雷战等灵活战术。到抗战后期,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印证了人民战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体现在伟大工程的系统推进。通过整风运动实现思想整顿,通过民主集中制强化组织建设,通过党风建设培育优良传统。这种“三位一体”的党建模式,不仅解决了党员数量激增带来的素质问题,更锻造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为党长期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抗日战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新民主主义理论精准把握了中国社会性质,创造性划分“两步走”革命战略,构建起“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政治架构,设计出“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经济纲领,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这种系统性建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刻启示。它昭示我们,理论创新必须根植于本土实践的沃土,只有在回应时代课题中才能实现突破;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善于结合新的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理论创新破解实践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者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