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层党建已成为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动力。因此,促进党建引领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缓解农村地区的矛盾,还能有效提高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治理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基层治理的域情特征与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路径,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基层党建,人们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借助相关技术,基层党建工作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效率,还能够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全面推动基层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一、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问题
(一)组织功能弱化
首先,党员队伍老龄化以及能力断层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海城市农村党员34721名,其中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12350人,占比高达35.6%,这些党员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很好地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但是他们无法在工作中保持较强的活力,很难全身心地参与到治理活动当中,限制着治理水平的提升。加上党员的信息化素养比较低,他们没能认识到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价值,也没能掌握应用手段和方法,导致农村党员数字工具的使用率较低。同时,海城市农村党员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21274人,高中、中技学历3555人,中专2142人,大专及以上7750人,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占比77.6%,大多数村党组织无法顺利开展“三会一课”,且年龄较大的党员,其智能手机持有率极低,对于线上记录会议也难以完成。另外,全市外出务工党员占比较高,接近30%,难以保证党员队伍的稳定,给各项党员工作的开展也增大了难题,每年参与线下会议的概率小于40%。
其次,治理主体协同性不足。大多数行政村存在村干部包办替代的现象,且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落实进程较慢,而新兴组织培育滞后则是体现出主力协同性不足的主要问题。最后,相较于南方发达地区,海城市的基础还相对薄弱,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特别是部分基层干部,其思维缺乏创新,仍然坚持应用传统的模式和手段开展工作,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难以满足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对于基层党员群众的诉求也未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规划。因此,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成效,限制了农村的发展。
(二)技术性障碍与数字治理鸿沟
首先,基础设施区域失衡。在乡镇中5G的覆盖率高达100%,然而村落的网络覆盖率仅为65%,尤其是析木镇、牌楼镇等偏远山区仍存在信号盲区。因此,推进农村基层智慧治理工作十分困难。仅有一半的行政村配备智能终端,并不能满足农民的使用需求。其次,数字应用适配性缺陷。党建平台的适老化改造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字体放大功能存在缺陷及语音输入的准确率较低等问题,对部分党员的服务体验造成了较大影响。最后,较多党建平台的复杂功能使用门槛较高,也大大增加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工作难度。
二、农村基层治理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党建生态系统
首先,建设三级基层治理中枢,以建设县级系统为主,可以开发党建云图系统,通过构建党员年龄结构图以及村务决策热力图等,构成党建数据库。比如析木镇,该地通过建设“数字乡村一张图”,通过将自然资源及人口流动等各项数据进行整合,为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建设乡镇枢纽为关键节点,通过构建党建与网络相结合的智能调度系统,能够为农村的基层治理奠定重要的基础,如牌楼镇试点,通过构建事件上报、处置及反馈等闭环流程,有效促进了当地的农村治理。
其次,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充分利用视频监控、人工智能识别秸秆焚烧,以及监测河道污染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先进设备监测的准确率高达89%,可以为促进农村基层智慧治理提供重要支持。
最后,以村级终端为接触点,加大对基层终端的推广力度,通过在移动设备增添方言语音交互、字体放大及紧急呼叫等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年龄较大人群的使用率。比如,孤山镇开发的党建智能音箱,村民通过语音查询低保等相关政策,且村务所公开的信息也能够有效查询,进而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更为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动力。
(二)打造“党建+技术”协同治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数字化参与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可以积极引进虚拟现实技术等科学技术,在外务工的党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备来参与村民代表大会,这对于建设党建与技术协同治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建设数字化平台,通过将在外务工党员的联系方式、专业领域及反向意识进行有效统计,并建立数据库,将此数据转入信息库中,为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党建与网络结合的精细治理,党员责任区数字化是促进精细治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创新考核机制,将网络事件处置效率增添至党员积分制管理,对于促进党员责任区数字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增添人工智能矛盾预警系统,利用NLP情感分析技术,对党员微信群内的舆情进行有效监测,其监测准确率高达82%,进而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地区党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最后,应急治理能力强化,数字应急系统通过与气象局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联动,能够实现对自然灾害的有效预警,对其进行高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短信的触发概率。此外,党校开发的防汛救灾VR模拟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村干部实际训练的合格率,并提高了40%。建立健全党员中心户线下响应机制是提高农村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措施,可以在每个农村设置4个左右的应急服务点,从而在农村出现断网等情况时能够有效应对,这也为顺利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破解“老龄化+空心化”困局
首先,加大对党员的培训,党员赋能计划需要以提高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使用率为核心任务。可以通过开展使用智能设备的培训课,有效帮助老年人掌握使用智能设备的方法。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青老结对的数字帮扶机制,通过让年轻党员帮助老年党员,使老年党员能够更快地融入数字生活。此外,还可以开发先锋小程序,这不仅能够为流动党员的线上签到和思想汇报等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还有效促进了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为提高党员的合作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集体经济数字化赋能,部分农村地区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积极推动基层农业的党建联盟,充分利用农业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果。除此之外,还有效缩短了党员技术人员的服务响应时间,这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支撑。
最后,可以在镇上构建农村电商党建模式,通过组建党员直播卖货团队,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品的售卖率,还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措施,在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党建平台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不断落实农村智治工作,进而有效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果。同时,合理应用党建平台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及公众参与的农村治理体系。借助构建党建生态系统、组织建设创新路径,以及打造“党建+技术”协同治理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农村治理所遇到的问题,进而最终提高农村的治理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海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