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脚步丈量民情 真情温暖桑榆
——记“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蔺彦春
    ● 蔺彦春(左三)和老人们在一起    通讯员 温巧莉 摄
  通讯员 温巧莉 樊俊虎 记者 方大燕
  “蔺局长,又来串门啦!快,尝尝我刚泡的热茶。”11月3日,吴起县金佛坪村马湾的互助养老服务点里,64岁的魏彦发老人一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便热情地招呼起来。作为吴起县民政局局长,蔺彦春的身影每天都穿梭在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两年多来,他用脚步丈量全县91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把“养老难”变成“养老暖”,让3万余名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稳稳的幸福。近日,他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2023年6月,蔺彦春刚上任民政局局长,就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题:吴起县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高达21.6% ,其中农村独居和空巢的老人超过1.5万人。“吃饭难、照料难、就医难”像3座大山,压在老人和子女的心头。“养老不是小事,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蔺彦春说,办公室里想不出办法,答案都在老人身边。
  于是,他带着同事一头扎进基层。白天,走进老人家里,掀开锅盖看看吃的什么,摸摸炕头问问暖不暖;晚上,对着调研笔记,梳理问题清单。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城乡二元”——城里的服务下不去,农村的资源盘不活。
  破解难题,光有想法不够,还得有办法。蔺彦春琢磨出了一条新路:“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社会参与”。他推动成立了县里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组建了一支170人的专业团队,所有人员持证上岗,服务价格还比市场价低15%到20%。
  “打个电话,工作人员就上门了,做饭、打扫卫生他们都能干,花钱少,还放心。”家住凯宁家园的刘奶奶是独居老人,如今成了这项服务的“忠实粉丝”。据统计,自2024年4月运营以来,吴起县养老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已累计派单超过3.16万次,服务满意度高达99.6%。
  为了让服务真正“触手可及”,蔺彦春打起了闲置资源的主意。他牵头盘活社区里的空闲房屋,建起了“嵌入式”养老服务站。棋牌室、理疗室、阅览室、食堂一应俱全,老人们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一个聊天、娱乐、吃饭的地方。
  城乡养老差距大,吃饭是头等大事。蔺彦春推出“城乡联动助餐点”,县城10家、乡镇9家餐饮门店签约加盟,老人吃饭能享8.5折优惠,累计服务21万余人次,让利45万余元。 一碗实惠可口的饭菜,暖了老人的胃,也安了子女的心。
  相比城区,农村养老是块更硬的“骨头”。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村里,守着空荡荡的院子。
  蔺彦春往田间地头跑得更多了。他发现,老人们最恋乡土,最信乡邻。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养老?于是,“邻里互助、组团养老”的模式在吴起县的乡村推广开来。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镇村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在20个行政村建起了互助服务点。
  “以前一个人在家,总吃‘冷’饭、剩饭。现在好了,和老伙计们一起做饭、拉话,热闹得很。”吴起街道杨青村的刘占川老人感慨道。这种“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情”的养老方式,让168名像他这样的农村老人,重新找到了“家”的温暖和热闹。
  蔺彦春的努力,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现在的吴起县,养老服务覆盖面从27%大幅跃升至86%。调查显示,老人的普遍孤独感减轻了60%,家庭成员的养老焦虑缓解了70% 。
  更令人欣喜的是,养老事业还催生了“银发经济”的活力。养老平台直接带动了200多人就业,服务人员的收入提高了25%。养老,在吴起不仅仅是一项事业,更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业态。
  “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奔波和辛苦,都值了。”蔺彦春说,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继续把这件事做细、做实,让吴起的每一位老人,都能安安稳稳、舒舒心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