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千年古道换新颜
——甘泉县做实做优“泉心护驿”检察品牌
  刘海峰 通讯员 贺小京 周润霞
  秦直道素有“华夏第一古道”之称,其保护工作横跨文物、生态、行政等多个领域,长期受困于“监管难统筹、修复缺合力”的现实难题。近年来,甘泉县人民检察院以党建为引领,锚定“三有”争创目标,将“泉心护驿”检察品牌与秦直道保护工作深度绑定,通过“党建强业务、业务促党建”的双向赋能,推进“四个融合”破解文化遗产保护痛点,切实把党建“软实力”转化为秦直道保护的“硬支撑”。
  融“魂”于业,把稳护道“方向盘”
  ——建强“护驿堡垒”,凝聚协同合力。院党组书记挂帅,牵头成立“秦直道保护党建专班”,择优选拔党员业务骨干与青年积极分子,组建“泉心护驿”公益诉讼专项办案团队;在办案一线动态设立临时党小组,构建“党组统筹部署、支部攻坚落实、党员冲锋在前”的工作格局。同时,联合沿线乡镇、县文物部门党支部,组建跨部门“护道党建联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共享资源,有效打破“各自为战”的治理困局。
  —— 厚植“文化情怀”,强化使命担当。该院以“党建+文化传承”为重要抓手,常态化组织开展“重走秦直道”主题党日活动,检察长带头讲授“秦直道历史与检察担当”专题党课,将“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深植每一名党员心中。把“泉心护驿”品牌创建深度融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实践与“三有”争创工作,通过规范司法办案流程、强化办案质量全流程监督,以法定职责为依托压实保护责任,实现秦直道保护与检察履职的深度融合。
  融“责”于案,校准司法“精准尺”
  —— 专项排查“摸实情”,筑牢基础台账。党员干警主动牵头,开展为期3个月的“直道清障”专项行动:通过9次“地毯式”排查,结合无人机航拍全覆盖与徒步巡查无死角的方式,建立“文物现状+隐患问题+责任主体”三位一体保护档案,精准绘制秦直道保护“作战图”。在遗址关键节点精心设立6处公益诉讼检察保护点,保护点标识牌嵌入“延检为民”及甘泉检察专属二维码,将其升级为问题线索“一键直达”的便捷平台。截至目前,已依法立案4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根源性破解保护难题。
  —— 精准监督“求实效”,织密保护防线。该院聚焦问题整改,推动多部门协同发力:督促县文旅局投入8.68万元,新增设58个文物保护标识牌、聘用5名专职文保员;推动林业部门在遗址重点点位安装高清监控设备,实现重点区域24小时实时动态监测;联合劳山国有林管理局采用混凝土网格与植被固坡技术,成功修复4.6米长的滑坡路段;依法拆除7处违法搭建羊圈,并积极引导养羊户转型发展;协助沿线乡镇清理遗址周边垃圾、设置进山管控卡口,在旅游高峰期来临前制定专项管控方案,全方位筑牢秦直道“保护屏障”。
  融“合”于治,织密联动“一张网”
  ——党建搭台聚合力,构建“专业+群众”保护共同体。该院以“护道党建联盟”为沟通桥梁,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文物部门、沿线乡镇的职责清单,构建“检察监督+专业管护+群众参与”的三维保护体系。督促文物部门组建“护道先锋队”,深入沿线村落开展“护道普法进乡村”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在重要节日节点张贴“秦直道管控通知”;联合沿线乡镇常态化开展“清洁直道”志愿行动,广泛发动党员、村民参与遗址周边垃圾清理,形成“专业力量重点护、群众力量日常守”的长效保护格局。
  ——依托服务中心提效能,打造“全闭环”保护新模式。该院以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整合秦直道巡检数据、群众举报线索、问题整改情况等信息,构建“发现—流转—整改—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针对群众反映的遗址安全隐患、周边环境问题,由党员干警全程跟踪督办,从线索受理、分流交办到结果反馈,全环节实时记录、公开透明,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截至目前,已高效处置群众诉求4件次,为秦直道现代化保护注入检察服务活力。
  融“品”于常,激活长效“源动力”
  —— 建章立制,筑牢保护“硬支撑”。该院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主动牵头制定《秦直道保护协作办法》《“泉心护驿”品牌创建方案》《“10+N”工作举措》等制度文件,联动多部门搭建常态化沟通协作平台;推进秦直道长效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文物修缮、环境整治、监测预警”三大核心任务,推动秦直道保护工作从“零散整改”向“系统治理”转型升级。定期通报保护工作进展、会商解决难点问题,每半年组织开展“复盘式”复查,确保秦直道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 品牌延伸,激活传承“新动能”。该院将“追寻历史足迹,守护文化遗产”主题党日活动融入日常工作,由老党员带领青年干警巡查遗址,通过“传帮带”助力青年干警提升业务能力;青年干警则运用数字化技术为秦直道遗址建立“电子档案”,推动保护手段迭代升级。深化“泉心护驿”品牌内涵,创新打造“秦直道检察课堂”,组织干警走进校园、社区、乡村开展专题宣讲,实现“保护一处遗址、传承一种文化、教育一方群众”的叠加效应。
  如今,秦直道甘泉段风貌焕然一新,“泉心护驿”已成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