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载体,其学生兼具“青年成长属性”与“职业发展属性”,需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担当精神。但当前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宏大精神与微观生活脱节”“理论灌输与职业需求错位”的问题。本文聚焦“伟大建党精神如何融入高职日常思政教育”,旨在实现“精神引领—职业赋能—成长助力”目标,为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对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阐释
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并非孤立的政治表述,而是与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高度契合的“精神养分”,其核心价值可从理想引领、使命培育、品格塑造、价值校准四个维度展开。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高职学生筑牢信仰之基
该精神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破解“重技能轻素养”的认知偏差。通过从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到大国工匠“技能报国”的精神传承,使学生理解技术为“器”、理想为“魂”,自觉将技能学习融入国家产业发展,避免成为“工具化人才”,实现技能有高度、人生有方向的价值统一。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高职学生锚定职业之向
该精神与高职“产教融合”特色高度契合,引导学生超越个人价值,将职业发展融入服务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通过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专业教学中阐释中国制造由“跟跑”到“领跑”的历程,激发学生在平凡岗位践行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树立“岗位建功、产业报国”的职业使命感,实现技能报国与民族复兴的有机统一。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高职学生锤炼坚韧之品
该精神在新时代体现为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意志品质。高职生在学习瓶颈、实习压力、就业竞争等现实“斗争场景”中,可从革命先辈与当代模范的奋斗精神中汲取力量,将其转化为不退缩、不放弃的坚韧品格,增强抗挫折能力与创新动力,以进取意识迎接产业变革与职业挑战。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高职学生校准价值之标
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职业伦理,将职业行为准则从“行业规范”升华为“价值追求”。通过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践,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在建筑、电商等各领域中恪守职业初心,避免“重利益、轻责任”的偏差,真正实现“不负人民”的价值归属。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尽管伟大建党精神对高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实际融入过程中,仍面临“认知、内容、方式、评价”四重困境,导致其未能充分发挥育人效能。
(一)认知层面:“双重偏差”削弱融入主动性
认知层面“双重偏差”削弱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主动性。部分教育者存在“认知错位”,将其视为“宏观政治任务”,认为与高职“技能培养”无关,日常思政中“选择性忽视”(如班会重纪律成绩、谈心聚焦就业焦虑),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弱,认为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事;部分学生存在“认知疏离”,因精神表述有历史厚重感,学生更关注当下职业生活,觉得其离自己远、与普通学生无关,甚至视为枯燥说教,产生抵触。
(二)内容层面:“碎片化供给”缺乏系统设计
内容层面“碎片化供给”使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缺乏系统设计,未形成“循序渐进、贯穿全程”体系。一是“时间碎片化”。多在建党节、国庆节等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平时鲜有提及,致学生对精神理解“断章取义”;二是“内容碎片化”。以“口号式宣传”“故事化讲解”为主,缺精神内涵与学生成长阶段、专业特色的结合,如大一未重释“理想信念”、大二未深联“职业使命”、大三未强化“职业伦理”,造成内容与需求“错位”;三是“载体碎片化”。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内容独立无联动,难成“全方位浸润”氛围。
(三)方式层面:“单向灌输”脱离高职学生特点
当前融入方式未能契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实践需求高、互动意愿强的特点,仍以单向灌输为主,课堂中理论讲解脱离专业与生活实际;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互动流于形式;媒介平台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缺乏沉浸式与体验式设计。这些方式难以引发共鸣与主动参与,制约了精神融入的实际效果。
(四)评价层面:“机制缺失”导致融入效果虚化
当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学校思政部门主导,缺乏学生、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难以全面客观反映育人实效;评价内容模糊,偏重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量化指标,忽视对学生精神认知、行为转化与职业表现等质性维度的考察;评价反馈滞后,缺乏常态化跟踪与动态调整,难以及时发现问题、优化策略,导致融入工作易流于形式,实际育人成效难以保障。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需立足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色,构建“师资—内容—载体—评价”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从“理论认知”到“行为养成”的转化。
(一)强化师资建设:构建“全员育人”的能力支撑体系
师资是融入的“关键主体”,需打破“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全员育人队伍。
1.专题培训赋能
将伟大建党精神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专家讲座+红色研学+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对精神内涵的理解。例如,组织教师赴井冈山、延安等红色基地开展“沉浸式培训”,结合高职教育实际研讨“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日常管理”。
2.教研活动联动
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跨学科教研机制,围绕“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开展集体备课。例如,在机械设计专业,共同研讨“如何通过‘大国工匠’(如徐立平)的事迹,阐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内涵”。
3.实践指导示范
选拔“思政育人标兵”,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的示范团队,通过“公开课、经验分享会”等形式,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例如,展示辅导员如何在“谈心谈话”中,结合学生实习挫折,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二)优化内容设计:构建“分阶分类”的系统化内容体系
内容是融入的“核心载体”,需结合高职学生“成长阶段”与“专业特色”,构建“纵向分阶、横向分类”的内容体系:
1.纵向分阶:契合学生成长规律
纵向分阶是结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的内容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差异化教育。大一为“理想信念奠基期”,重点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与青年理想教育,通过党史学习与职业认知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理想。大二为“职业素养培育期”,聚焦精神与职业使命的结合,依托专业学习与技能竞赛,培育学生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职业素养。大三为“职业行为养成期”,围绕精神与职业伦理,结合实习实践与就业指导,强化学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职业底线意识。
2.横向分类:结合专业特色
横向分类立足不同专业特点,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构建针对性内容体系。工科类专业聚焦“创新报国、攻坚克难”,挖掘科技领域相关案例,如通过讲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阐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精神,理解技术创新背后的理想信念支撑。文科类专业以“服务民生、助力振兴”为核心,将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等实践场景,如组织电商专业开展助农直播,让学生在农产品推广中理解“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的内涵,体悟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质。
(三)创新载体形式:构建“实践体验”的多元化融入体系
载体是融入的“桥梁”,需立足高职学生“实践需求”,创新“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载体,打破“单向灌输”的局限。
1.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润物无声”的氛围
打造“伟大建党精神主题长廊”“红色技能展示馆”等红色文化空间,将精神内涵与学生技能成果相结合,实现日常浸润。同时,组建党史研习社、技能报国宣讲团等红色社团,通过“情景剧演绎”(如重现“两弹一星”研制场景)、“技能公益服务”(如为社区老人维修家电),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实践行动。
2.产教融合载体:实现“职业场景”的深度融入
高校可与具有红色基因的企业共建“红色实践基地”,在实习中融入企业精神与建党精神的联动教育。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实习时,通过讲解其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程,生动阐释“坚守理想、担当使命”的内涵。同时,在实习单位组织开展“岗位建功”主题实践,通过评选“技能先锋”“服务标兵”等竞赛,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攻克生产难题、提升服务质量的过程中,自觉践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负人民”的精神理念。
3.新媒体载体:打造“精准推送”的互动平台
针对学生碎片化学习特点,开发“伟大建党精神+专业”系列微课程,通过学习通、抖音等平台推送,并设置互动问答与实践打卡环节,提升参与感。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我的技能报国路#”等话题征集,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悟与成长故事。同时邀请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进行直播分享,讲述在岗位中践行建党精神的真实经历,实现榜样引领与互动交流的深度融合。
(四)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立体”的效果保障体系
评价是融入的“指挥棒”,需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定量与定性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确保融入效果落地。
1.明确评价内容:从“活动数量”转向“行为转化”
评价内容应实现从注重“活动数量”到关注“行为转化”的转变。在理论认知层面,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精神内涵的理解程度及其与自身成长、职业发展的关联能力。在实践行为层面,应结合实习鉴定、社团记录、志愿服务等过程材料,考察学生是否将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在实习中是否攻坚克难体现“英勇斗争”,或参与公益践行“不负人民”。在职业素养层面,需引入企业评价机制,依据导师评分与岗位反馈,评估其责任心、敬业精神等是否契合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观导向。
2.创新评价方式: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参与”
应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同的评价体系。思政教师与辅导员评估理论认知与日常品行;企业导师评判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反思成长。三方协作确保评价全面客观,如实习后可通过学生成长报告、企业评价表和辅导员评语形成多维评价结果。
同时实施动态跟踪评价,建立贯穿三年的学生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其在精神认知、行为表现与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各阶段数据,可客观评估精神融入效果与学生成长进程,据此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实现持续改进与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3.强化评价反馈:从“结果公示”转向“问题改进”
评价反馈应超越简单的结果公示,致力于构建有效的“评价反馈闭环”。通过定期召开融入效果研讨会,系统汇总分析各方数据,精准识别问题。例如,若某专业学生对“不负人民”的理解不足,则可针对性增设公益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同时,需将评价结果与育人激励紧密挂钩,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效果作为教师思政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并纳入学生评奖评优、入党推荐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度联动,激发教师主动融入、学生自觉践行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确保精神融入工作持续深化、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是用党的精神之源滋养青年成长、推动高职思政与职业特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面对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打破精神与技能培养割裂误区,以师资建设为基础、内容设计为核心、载体创新为关键、评价机制为保障,将其转化为可践行内容,引导学生学技能强素养、谋职业践初心,成长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技能过硬的新时代建设者,为中国梦注入高职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编号:CJSFZ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