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3日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凉山的印记
郭漫
  凉山,这片横亘川西南的红色热土,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烽火燃起至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实践场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火炬在凉山交相辉映,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精神图谱。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精神源头在凉山扎根铸魂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在凉山早期革命中生根发芽。廖文彬早年受恽代英影响,立下革命初心。1929年冬,他化名回西昌,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创办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在漆黑的凉山大地播下第一粒革命火种。1931年秋,他建立凉山首个党组织——中共西昌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发展廖志高、陈野苹等一批骨干党员,领导群众开展反苛捐杂税、反封建压迫的斗争,让党的旗帜首次在凉山升起。此后,虽历经党组织破坏、入狱,仍坚持重建组织、开展抗日活动。1941年,他在赴滇途中遭追捕失踪,用一生诠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誓言。廖文彬同志在凉山的建党实践,不仅为当地革命斗争建立了领导核心,更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因深植凉山,为后续红军长征过凉山、全民族抗战等历史阶段的精神传承奠定了坚实根基。
  红军长征过凉山时,更将长征精神的光芒洒遍彝乡。1935年5月,红军在短短28天里纵横凉山10县,行程800多公里。巧渡金沙江的战略智慧、“会理会议”坚持真理的实践,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密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建立红军长征途中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夷(彝)民沽鸡(果基)支队,书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铸就“军民同心、不畏艰险”的精神底色。
  全民族抗战时期,凉山儿女用血肉之躯诠释爱国情怀。1939年开工的乐西公路穿越凉山44公里,20万川康民工中近1.4万人致伤、残、亡,平均每公里躺下8名筑路者;西昌小庙机场作为“驼峰航线”关键中转站,为盟军运输机提供保障,见证汉彝民工共建、彝族群众营救飞虎队飞行员的壮举。西昌籍将领华品章在南京雨花台殉国,李家钰在河南陕县督战牺牲,11205名凉山青年奔赴前线,3000余人血染疆场,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凉山熠熠生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赤诚担当映照奋斗征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凉山西昌62军184师550、551团编入第10军出征,千余名青年踊跃加入志愿军,92名西昌籍烈士长眠朝鲜战场。1952年,邵华才在东线战斗中牺牲;1953年,张绍宗壮烈殉国,24岁的王启明也在6月23日的战斗中献出生命。他们用“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行动,践行“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抗美援朝精神。后方西昌民众同样踊跃支援,捐资10万余元购买飞机大炮,展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
  成昆铁路建设中,“不畏艰苦、勇担使命”的成昆精神在凉山铸就。位于喜德县的沙马拉达隧道,全长6383米,需穿越12条大断层带,多次突发涌水、塌方,战士们靠钢钎凿岩、铁锤破石,昼夜轮班掘进。1968年隧道塌方,5名战士被困,3人牺牲;1970年3月27日,氧焊师傅萧谋礼为护设备扑向爆炸物;同年,林自建为救战友牺牲,喜德段一名20岁翻斗车司机在通车前夜殉职,留下“明天结婚”的未竟誓言。18万铁道兵以“每1000米铁轨牺牲1人”的代价,在凉山崇山峻岭间铺就“钢铁大动脉”,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刻进钢轨。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实干点亮发展之路
  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奠基,“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的歌谣,见证航天精神的萌芽。1984年,科技工作者14个月建成“亚洲第一塔”,创造世界航天史奇迹;1990年,姜秋江为修复“长二捆”火箭电动大门坠亡;1992年“澳星”发射前,陶勇春、王京辉为排除故障牺牲。这些英烈用生命诠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作为“北斗母港”,西昌承担北斗导航系统多颗卫星发射任务,科技工作者攻克复杂气象难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科学家精神的光芒闪耀苍穹。
  木里藏族自治县邮递员王顺友,则用20年马班邮路书写劳模精神。从1985年起,他每年徒步320天、行走约2万公里,在海拔3500米的山路上,驮着邮件翻越108座山、蹚过54条河。即便遭遇泥石流、狼群,双脚布满冻疮,他始终坚守“邮件不能丢”的信念,20年无延误、无丢失。这种精神在凉山大地引发共鸣:会理石榴种植户钻研技术,产值从数百万元增至63亿元;西昌葡萄基地引入大棚实现反季节上市;乡村教师翻山劝学,让适龄儿童入学率从不足60%提升至99%,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成为“开拓创新、务实肯干”的生动注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聚合谱写振兴华章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凉山5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数万干部群众坚守一线,彝族群众自发捐赠牛羊支援武汉,以“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阻断传播链。这种精神与2019年木里森林火灾“三十勇士”、2020年泸山火灾“十九英雄”的牺牲精神一脉相承——赵万昆带队迎火而行,张浩放弃轮休奔赴火场,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用“舍生忘死、尊重科学”诠释抗疫精神。
  脱贫攻坚中,7万帮扶干部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克深度贫困。彝海结盟新寨从土坯房变身文旅新村,彝绣合作社、洋芋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果。乡村振兴阶段,凉山延续奋斗精神:会理石榴产值突破63亿元,西昌航天文旅年吸客超50万人次;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中,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兼顾生态保护与安置;《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实施、594名人才“组团式”帮扶,让文明新风与科学精神扎根基层。
  从彝海结盟到航天发射,从乐西公路到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凉山形成完整的时空闭环。这印记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动力,将继续作为凉山发展的“精神密码”,指引这片红色热土在“两区三地一粮仓”建设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讲师;本文系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2年一般项目“民族地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CSZ220110)、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校级重点项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岗课赛证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XYKY2021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