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镇千万工程示范点 通讯员 徐志全 摄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徐志全
金秋时节,黄土高原层林尽染,吴起大地处处呈现产业兴旺、村容整洁、民心凝聚的生动图景。近日,吴起县“千万工程”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圆满落幕。2025年以来,面对春旱、夏涝、秋阴雨及局部冰雹等多重罕见自然灾害,该县锚定“千万工程”实践路径,以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推动三农工作逆势突破,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共建共享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效,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
科技赋能筑根基 链式发展强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面对年初干旱、年中洪涝等不利气象条件,吴起县坚持以科技为翼、以产业链为纲,推动苹果、畜牧、棚栽三大主导产业逆势上扬,为农民增收筑牢支撑。
走进五谷城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的肉兔养殖区里,笼舍干净整洁,上万只兔子蹦蹦跳跳,园区的“全产业链”养殖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 我们园区按照‘企社联建,联农带农、三产融合’的思路,采取自繁自育、育肥代养、合作社代养3种方式,吸纳农户参与肉兔养殖。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兔笼、饲料以及养殖和防疫技术,同时与农户签订兜底收购协议,消除农户销售顾虑。”五谷城镇人大主席梁洧嘉说。
据了解,五谷城镇数字化肉兔养殖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分两期建设,现已形成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消费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农户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6个,肉兔存栏3.5万只,累计出栏4万余只,年产值达160万元。
2025年,五谷城镇聚焦肉兔养殖、菌棒生产等五大核心产业,构建“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延伸”的融合发展体系,配套发展研学旅游、冷链物流等关联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深度拓展。
与此同时,长城镇盘活闲置老粮站建成全县首个粮食烘干厂,破解粮食产后处理难题;吴仓堡镇构建“以畜养果、以果促畜”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2025年,吴起县苹果套袋量达2.34亿个,优果率提升至82%,预计亩均增收1600元;畜牧产业实现纯血和牛“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肉牛饲养量稳定在2.2万头,新建千头生猪育肥场85个,存栏量达17.39万头,稳居全市第一;棚栽产业持续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6254座棚体年产瓜菜12.5万吨、食用菌700万棒。
据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1亿元。
内外兼修提质效 长效管护美家园
如何实现乡村从“一时美”到“ 持久美”的跨越?吴起县坚持“面子”“里子”并重,以“三大革命”为抓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
走进吴起街道张坪村,巷道整洁有序,庭院错落有致,村民门前“ 三包”落实到位,公共区域由公益岗专人管护。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乱扔乱放,住着比城里还舒心。”村民张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心声。
张坪村以“一进、两清、三有、四分”为目标,创新“三定净路,三专清扫”管护制度,实现建管并重,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保持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周湾镇王树湾村采取“先户内、后户外”推进策略,先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再延伸至公共区域治理,实现私人空间与公共环境同步优化;白豹镇土佛寺村探索可持续管护资金保障机制,运用村级光伏资金开发公益专岗,采取划片包干模式开展保洁、厕所清掏等工作,既解决管护经费问题,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双赢。
如今的吴起乡村,农村改厕普及率持续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形成闭环,污水治理稳步推进,一个个精致小菜园点缀乡间,田园式院落相映成趣,“水清岸绿、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群众当家聚合力 共建共享促振兴 “千万工程”为了谁、依靠谁?吴起县给出明确答案:农民是主体,更是主力。该县摒弃“大包大揽”模式,通过“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方式,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在铁边城镇油寺村,“党群共建”氛围浓厚。村党支部推行“有劳力自建,无劳力代建”模式,有手艺的出工、有力气的出力,不便施工的由邻里和党员志愿者帮忙,政府统一验收补贴。
“让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既保证公平,又激发了大家建设家园的热情。”油寺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泉说。
庙沟镇楼坊掌村坚持“镇主导、村主抓、农户主干”机制,带动户均投入2-3万元推进乡村建设,实现“政府不举债、群众不欠账”,户均成本降低三成,村民务工增收两不误。
长官庙镇李沟村则将“民主”贯穿建设始终,厕所改造、风貌统一等事项均通过村民大会协商确定。“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定下的方案大家都认。”村民代表李志明的话,彰显了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近年来,吴起县深悟“宜”“和”“ 美”内涵,以妥处“五对关系”、坚守“五条底线”、健全“五项机制”的“三个五”工作体系,探索出富有陕北特色的“千万工程”建设之路。
“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在村庄布局、建设模式、长效管护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乡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吴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石秀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