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子长市的街巷尚未完全苏醒,一家家煎饼馆已升腾起袅袅炊烟。铁鏊微热,麦浆轻浇,手腕翻转间,一张张薄如蝉翼、莹润透亮的煎饼便完美成型。这不仅是唤醒味蕾的早餐,更是穿越了时光的非遗技艺,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深深嵌入寻常百姓的一日三餐,讲述着文明传承与美好生活的当代故事。
子长煎饼,是“粗粮细作”智慧的杰出代表。在物产并不丰裕的年代,子长的先辈们将常见的粗粮荞麦,通过浸泡、磨浆、摊制等繁杂工序,转化为口感细腻、营养丰富的美食。这门手艺,曾是家家户户“改善伙食”必备的生存技能,“老一辈人都是自己做,是大众手艺。”它也曾是流动的乡愁,“煎——饼——!煎——饼——!”担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的吆喝声,仍然回荡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
历经岁月沉淀,这门民间手艺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技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集体情感的珍视。如今,子长煎饼已从家庭灶台走向广阔市场,据统计,全市已有大小不等百余家专业或兼营煎饼馆,它们既是非遗的传承基地,也是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美食窗口。
子长煎饼的魅力,一半在饼,一半在汤。那碗清爽酸洌的“凉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子长啤酒”,是煎饼的灵魂伴侣,“没有人不爱”。它不仅解腻开胃,更蕴含着独特的地方风味密码,成为游子心中最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这张饼,还承载着子长人的热情。凡来到子长的外地客人,餐桌上不能少的一道菜便是煎饼;子长人探亲访友,必备的伴手礼还是煎饼。
“我们的早中晚饭都可以是煎饼。”“当我们不知道想吃什么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吃碗煎饼吧!”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子长煎饼在百姓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物范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在不缺大鱼大肉的今天,子长煎饼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原料为粗粮荞麦,低脂、低糖、高纤维的特点,恰恰契合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绿色饮食的潮流,成为“减脂降糖的有效替代食物”。从过去满足温饱,到如今引领健康风尚,子长煎饼完成了功能的华丽转身,彰显出传统非遗的强大适应性与当代价值。
非遗的活力,还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上。子长煎饼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力量。全市大小不等的百余家煎饼馆,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饮食需求,更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从加工到餐饮、旅游的产业链发展,年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这张小小的煎饼,实实在在地撑起了许多家庭的幸福生活,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名片”。
子长煎饼的故事,是“非遗赋能百姓生活”的生动实践。它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技艺、记忆与情感;它在当下活跃,满足着味蕾、健康与就业需求;它向未来走去,融合着文明、文化与创新。通过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项省级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化为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化为百姓餐桌上的日常,化为促进地方发展的活力源泉。
文明因传承而悠久,生活因文化更美好。子长煎饼,这张薄饼里卷起的,是深厚的文化自信,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更是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绘的和谐画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非遗保护,就是让古老技艺在时代的脉搏中重新跳动,融入现代生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