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4日
薪火传八秩歌起映延河
——《白毛女》的时代回响
  闫振华
  当延河的秋波漾起最后一抹金辉,将岸边的芦苇染成温润的琥珀色;当宝塔山的剪影浸在澄澈的暮色里,檐角的风铃随晚风轻唱,2025年的深秋便在延安的街巷间沉淀下别样的厚重与温热。10 月31日至11月1日,这座被红色基因浸润的城市,因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文艺重逢而格外动容——延安大剧院的朱红帷幕缓缓拉开,民族歌剧《白毛女》踏着岁月的风尘,裹挟着陕北大地的泥土芬芳,再度在这片孕育了它的土地上唱响。作为“传承经典·共创未来”纪念首演八十周年暨延安新大众文艺展演月的核心篇章,这场演出从不是简单的复刻与回望,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一次经典与当下的灵魂相拥,更是红色文艺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八十年前,陕北的窑洞里油灯如豆,一群心怀家国理想的文艺工作者,踏着黄土高原的沟壑,听着百姓口中的悲欢故事,以笔为剑、以歌为火,将“白毛仙姑”的传说化作舞台上的泣血长歌。《白毛女》的诞生,如一道惊雷划破旧时代的沉沉阴霾,它跳出了传统戏曲的桎梏,以民族化的旋律、生活化的台词、现实主义的叙事,道出了底层民众在黑暗中的挣扎与抗争,更点燃了亿万中国人追求光明、向往解放的希望之火。那时,《北风吹》的旋律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穿越山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唱词,成了无数人对苦难岁月的集体记忆;《扎红头绳》里喜儿与杨白劳的温情瞬间,在饥寒交迫的底色中,晕开一抹人性的柔光。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更奠定了“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文艺根基——它从泥土里来,到百姓中去,在时代的脉搏中汲取创作的力量,也让红色文艺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当舞台灯光骤然亮起,熟悉的旋律裹挟着岁月的温度扑面而来,喜儿的身影再度跃入眼帘。演员们身着朴素的衣衫,眉眼间带着倔强与清澈,一开口便将观众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唱腔里,既有对经典的敬畏与传承,字正腔圆间还原着八十年前的真挚情感;身段中,又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表达,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更贴合当下观众的共情需求。杨白劳的佝偻背影、喜儿的悲愤控诉、八路军战士的坚毅目光,在声光电的映衬下愈发立体鲜活。当《北风吹》的旋律再次响起,台下有白发老者轻轻跟着哼唱,眼角泛起泪光——那是他们青春岁月里最深刻的印记;也有年轻学子凝神静听,在旋律与剧情中触摸历史的温度,读懂先辈的抗争。八十年的时光仿佛被舞台折叠,旧社会的苦难与新社会的光明形成强烈的映照,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深深沉浸,在歌声中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延安大剧院外,延河的流水潺潺不息,如同《白毛女》传唱八十年的旋律,从未停歇。这座城市见证了这部作品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文艺从烽火岁月走向繁荣新时代的漫漫征程。八十年间,《白毛女》被一次次复排、改编,却始终保持着不朽的魅力,只因它扎根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与人民的心声同频共振。它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不朽,不在于形式的华丽,而在于内核的真诚——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觉醒,承载着一代人的理想与信念,更传递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而这场在延安的演出,更有着别样的意义:它是对八十年前文艺先辈的致敬,是对红色文艺传统的传承,更是对“共创未来”的生动诠释——当年轻的演员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当年轻的观众读懂经典的深意,红色文艺的基因便在这样的传承中,沉淀为不朽的精神财富。
  演出落幕时,掌声如潮,经久不息,与延河的流水、山间的清风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延安的夜空。退场的观众们意犹未尽,有人低声讨论着剧情,有人哼着熟悉的唱段,眉眼间满是感动与震撼。这场跨越八秩的重逢,不仅是一次文艺的展演,更是一次初心的回望与使命的传承。《白毛女》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的旋律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传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经典中汲取力量,在共创未来中书写新的篇章。
  夜色渐浓,宝塔山的灯光与剧院的灯火交相辉映,照亮了延安的秋夜。这场绝美的演出,早已化作一枚滚烫的印记,镌刻在红色文艺的长河中,也镌刻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八秩弦歌不辍,白毛新韵长存,愿这份源于黄土高原的红色文艺力量,能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生,指引着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回望中前行,让经典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