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6日
潜润式语文教学:高中阅读课堂的无痕育人实践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倡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这一要求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深度契合——阅读能力的培育、人文素养的涵养绝非灌输可成,需如“细雨藏形、闲花匿声”般隐性滋养。刘琛雁语文名师工作室立足教学实践,反思“过度讲解、碎片化分析、被动接受”等问题,提出潜润理念。以“潜”显隐性引导之智,以“润”彰素养培育之效,聚焦“隐性设计、学生主体、无痕生成”的教学内核,探索其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落地路径。
  

潜润式语文教学的内涵阐释

  潜润式语文教学的核心灵感源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教育感悟,“潜”指向教学方式的隐性特质——隐去刻意的教学意图、淡化直白的知识灌输;“润”凸显教学效果的滋养本质——如春雨润苗般,让学生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完成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
  这一主张既暗合道家“大音希声”的智慧,又呼应“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哲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明确指向:教学目标上,摒弃“即时知识输出”的短期诉求,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长期生长,让学生在持续的文本互动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涵养人文情怀。教学方式上,教师从“文本解读主导者”转变为“阅读体验引导者”,通过隐性设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避免“牵着学生走”的显性干预。教学效果上,追求“教无痕而学有得”,让学生在不觉“被教”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从“读懂文本”到“会读文本”再到“爱读文本”的进阶。
  

潜润式语文教学在阅读课堂的实践路径

  潜润式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课堂落地。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我们从情境、问题、过程三个维度设计实践策略,让“潜”的隐性引导与“润”的滋养效果深度融合。
  潜隐目标:创设关联式教学情境
  高中学生对“应试化阅读”易生倦怠,关联式情境的核心是将阅读目标潜隐于生活体验或趣味任务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然浸润文本。
  以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为例,我们摒弃“模板讲解+真题训练”的模式,创设“高考诗歌命题人模拟工坊”情境:教师提供李白《送友人》、陆游《书愤》等典型文本,不做前置解读,仅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意象解读、情感分析、手法鉴赏角度设计主观题及得分要点”。为打造“符合高考水平”的试题,学生需反复研读文本,分析《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的意象内涵,判断“对比”“用典”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深度阅读。各小组展示成果后,教师揭晓高考真题及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对比反思“命题视角与文本细节挖掘的差距”。整节课中,诗歌鉴赏知识点在“ 命题实践”中潜隐渗透,学生摆脱被动记模板的枯燥,阅读深度与解题能力同步提升。
  潜层递进:设计阶梯式问题链
  阅读能力的进阶需顺应思维规律,阶梯式问题链拒绝跳跃式、结论性提问,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啃透文本,实现思维的潜润生长。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我们围绕“情节的合理性与艺术性”设计三级问题链:基础层追问“推动林冲性格转变的3处‘偶然却必然’的细节”,学生需回归文本找出“李小二报信”“买酒遇山神庙”“庙中听密谋”等内容,领悟情节铺垫的妙处;进阶层提出“删掉‘李小二报信’情节会怎样”,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该情节既为林冲的警惕性做铺垫,又强化了反派的阴险,体现情节曲折性对合理性的支撑;升华层引导“从林冲反抗看‘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从情节分析走向主题探究。整个过程中,问题如“潜流”般逐步渗透,学生在解问中自然掌握小说阅读的核心方法,思维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鉴赏。
  潜滋暗长:构建生成性教学过程
  潜润式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成性过程以“实践互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读写、探究、互评中完成阅读体验,实现能力与素养的潜滋暗长。
  在《孔雀东南飞》教学中,我们以“对联创作”为抓手,构建“文本研读—初稿创作—互动修订”的生成过程。学生初读文本后,梳理人物事件,用对联概括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特点;初稿展示后,师生共同讨论不足——有的对联忽略“昼夜勤作息”等细节,有的未能体现人物反抗精神。随后,学生深读文本,从修饰词、细节描写、情感态度等角度修订,最终形成“勤作息善待人坚守本心,抗礼教赴清池不折傲骨”等作品。整节课中,学生在“创作—互评—修订”中反复浸润文本,人物理解从扁平走向立体,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在实践中自然提升,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潜润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价值与展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践行潜润式教学,目的是回归阅读的本质——让学生从“为做题而读”回到“为成长而读”,从“被动接受”回到“主动探究”。它不是“慢教学”的借口,而是对“高效阅读”的重新定义:真正的高效,是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读懂一篇文本”并掌握“读通一类文本”的方法。
  践行潜润式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在应试压力下坚守“素养为先”的初心,在碎片化信息冲击下坚守“文本为王”的底线。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其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适配策略,让“潜润无声”的阅读课堂,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实现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陕西延安中学教师 刘琛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