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6日
一间教室的蜕变日记
  接手新班级的第三周,“缔造完美教室”评比通知像一片落叶,轻轻落在办公桌一角,却让我心头沉甸甸的。望着略显空旷的教室,墙壁洁白却单调,课桌椅整齐却疏离,所谓“温馨文化”仿佛是遥远的口号,我竟一时手足无措。
  随即索性召开班会,我试着和孩子们聊“班级文化”,聊“我们该有属于自己的底气”。话音刚落,教室里先是片刻寂静,随即像炸开了锅。“图书角的书太旧了,我们可以带自己的书来分享!”“后墙可以贴我们的绘画和作文,叫‘星光墙’!”“窗台可以种多肉,每天轮流浇水!”“垃圾桶旁边要贴‘垃圾分类小贴士’!”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那些奇思妙想,是我从未设想过的角度,鲜活又滚烫。
  第二天午后,一场“教室改造计划”轰轰烈烈地展开。有人搬来家里的绿植,小心翼翼摆在窗台;有人趴在地上擦拭瓷砖缝隙,额角渗出汗珠;有人用彩纸剪贴纸,把“星光墙”装饰得熠熠生辉;有人整理图书,给每本书贴上专属标签。我站在一旁,时而递剪刀,时而帮着扶梯子,更拿起手机,随机定格下这些珍贵的瞬间——沾满彩笔痕迹的小手、搬书时挺直的小身板、对着绿植傻笑的脸庞……每一张照片,都是孩子们用心的证明。
  夕阳西下时,教室已然蜕变。窗台的多肉舒展着叶片,星光墙的作品在灯光下闪着光,图书角的书籍整齐排列,连黑板角落都画了小小的笑脸。我们把照片整理成册,扉页写下:“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孩子们围着画册翻看,叽叽喳喳地认领自己的身影,眼里满是骄傲。原来所谓“完美”,从不是班主任的独断设计,而是每个孩子用心投入的结果。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烟火气里,藏着最动人的班级温度,也让我读懂:教室的完美,从来都源于“我们”,而非“我”。
  如今这本画册就放在讲台旁,课间总有人驻足翻看。那些随意抓拍的镜头里,没有精致的摆拍,却藏着最真实的热爱——原来“家”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空间,而是一群人用双手共同搭建的归属感。往后的日子里,这间教室会盛满更多欢笑与成长,而这本画册,将是我们共同的起点,见证着每一颗小小的心,如何汇聚成照亮彼此的光。
  夜里批改作业间隙,我又翻开这本画册,指尖抚过孩子们稚嫩的笑脸,忽然眼眶发热。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浇灌,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在彼此的心底种下“我们”的概念。这间教室,因他们的奇思妙想而鲜活,因他们的并肩协作而温暖。而我,也在这场“完美缔造”中,读懂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塑造完美的“成品”,而是守护每一份真诚的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共同的家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与归属感。这份沉甸甸的温暖,终将成为我们班最珍贵的底色,伴随孩子们走过漫长的求学路,也成为我班主任生涯里,最柔软动人的珍藏。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宁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