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嘉源 记者 潘文静
漫步甘泉县劳山乡的村落,整洁的村道、友善的乡风、内容丰富的文化墙绘,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宜居的乡村画卷。这幅画卷的背后,一套行之有效、深入人心的村规民约,正持续发挥着“治理基石”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劳山乡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打出“民主修订、宣传引导、联动奖惩、文化建设”的组合拳,探索出一条“村民自治、德治教化、法治保障”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新路径,让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间。
民主修订入人心,村规民约“活”起来
村规民约并非一成不变,其生命力在于贴近实际、呼应民心。在此过程中,甘泉县劳山乡党委、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与服务作用。
“有效的乡村治理,核心在于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劳山乡人武部部长王慧能道出制定村规的初衷,“我们的工作不是替群众做主,而是引导群众自己做主。通过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保每一条规定都来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反映最真实的意愿。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执行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各村围绕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红白事操办等议题,通过村民小组座谈、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对原有条款逐一梳理,对争议内容反复协商,确保每一则条文都凝聚共识,每一项约定都切合实际。
“以前的村规民约内容过时,挂在墙上像个摆设。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真参与、真讨论。”杨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钟二娃深有感触,“上次开会,大家就彩礼过高的问题争论激烈,有人主张设定上限,有人担心执行困难。经过反复协商,最终不仅将相关内容纳入‘红白理事会’章程,还明确了‘彩礼不超过3万元、宴席不超过15桌’的具体标准,提倡婚事简办。现在谁家办事,规模、标准都有参照,攀比风气明显改善,人情负担也减轻了。”这样的深度参与,使新村规民约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村民共同认可、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机制保障强执行,“软约束”变“硬支撑”
为确保村规民约落地见效,劳山乡着力构建“制度+组织+监督”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在全乡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组织,明确职责分工——道德评议会负责季度评议,红白理事会统筹婚丧事宜,村民议事会协调矛盾纠纷,禁毒禁赌会开展巡查监督。同时制定《村规民约执行细则》,将条款履行情况与村民的集体福利、信用评价挂钩,形成“有约定、有监督、有奖惩”的管理闭环。
“起初觉得管得太宽,比如规定丧事不能大操大办、晚上不能聚众打麻将,我还和评议会的人争执过。”杨庄科村村民、2023年度“好媳妇”获得者马文瑞坦言,“后来看到邻居家办丧事,理事会协助简化流程,既不失体面,又省下几万元;村里没人赌博后,年轻人纷纷跟着合作社学种果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我才明白,这些规定真正是为我们好。”
如今,马文瑞不仅自觉遵守村规,还主动加入评议会成为志愿者。她观察到,道德评议会每季度在村口公示栏张贴评议结果,清晰列出村民孝老爱亲的善举、乱堆垃圾等问题。正是出于对“脸面”的重视,村民们逐渐自觉向文明守规靠拢,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
文化浸润树新风,文明力量“润”无声
除了刚性约束,劳山乡更注重以文化人和典型带动。乡里组织专人深入各村挖掘优良家风故事,历时半年收集“惠氏重教”“杜氏孝亲”等28个传统家风案例,并在杨庄科村、美泉村等4个村建设“善邻馆”。馆内设置家风展示墙、乡愁记忆角、邻里议事区,既陈列老农具、旧照片等承载乡村记忆的实物,也展示现代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使之成为传承美德、留住乡愁、促进和谐的重要阵地。
各村组还坚持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文艺汇演,将村规民约内容编成快板、小品等节目,现场表彰道德模范和热心乡贤。如今,杨庄科村已形成“惠氏”“杜氏”等九大家训滋养的良好风气,村民见面主动问候、垃圾自觉分类、邻里互助互帮蔚然成风,乡风文明在基层深深扎根、开花结果。
“看到邻居张婶登上‘孝老爱亲墙’,旁边还写着她照顾瘫痪婆婆10年的故事,心里既羡慕又敬佩。”劳山乡干部王鑫表示,“这样的表彰比单纯说教更有力量。它让大家清楚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学习的。现在我们年轻人组织活动,也自觉参照村规民约,比如组织文体比赛强调‘友谊第一’,聚餐时主动使用公筷、践行‘光盘行动’。好的风气一旦形成,大家生活更舒心,发展也更有动力。”
通过优秀“家风、村风、乡风”的示范引领,以及村规民约的深化实践,劳山乡逐步构建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好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活力。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从外在规范到内生自觉,文明乡风正以其深厚的基层治理效能,引领劳山乡在建设文明新村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