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9日
文明新风拂乡野 小村蝶变绘新景
记者 任琦 高歌
  “以前办婚事讲排面,宴席就得花好几万元,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几桌家常菜就办得热热闹闹,既省钱又省心。”近日,走进富县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安子头村,村民孙晓辉说起村里的变化满脸笑意。如今的安子头村,柏油大道串联万家,彩绘墙与庭院绿植相映成趣,非遗高跷焕发新生,文明新风浸润人心,一幅“外在美”与“内在魂”兼具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安子头村始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文化浸润、风气转变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将乡风文明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让文明成果真正惠及村民生活。
  移风易俗是乡村治理的“老大难”,安子头村却以“小切口”撬动了“大变化”。该村以红白理事会建设为突破口,针对过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的问题,创新推出“28123”文明新规。“20元的烟、80元的酒,随礼不超100元、宴席不超20桌、每桌饭菜不超300元。”安子头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义介绍,自2019年实施该规定以来,村民的人情负担大幅减轻,文明节俭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孙晓辉的弟弟近期举办的婚礼,正是这一规定的生动实践——没有豪华排场,只有家常菜香和亲友祝福,既保留了仪式感,又杜绝了铺张浪费。如今,“28123”规定及升级版的“283211”模式已被纳入全镇乡村治理体系,成为推动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抓手。
  文化传承是乡风文明的“根与魂”,安子头村的非遗高跷正成为文明传播的“活载体”。曾经的高跷表演以技巧展示为主,如今队员们大胆创新,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文明主题融入台词、舞步和服装道具,编排成通俗易懂的小品式表演。在村口文化广场上,踩着高跷的队员们用诙谐的剧情演绎反对大操大办的故事,用灵动的舞步传递文明理念,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接受熏陶。
  “我要让更多人会踩高跷、了解高跷。”富县非遗传承人孙新启每逢节假日和放学后,都会在广场免费教授孩子们绑腿、踩跷技巧,不仅面向本村村民,还热情接纳外村爱好者,让这门传统绝技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活力。如今,高跷表演已成为村里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村容村貌的“蝶变”,是乡风文明最直观的体现。安子头村将环境整治与文明培育深度融合,通过硬件升级与软件赋能双管齐下,让乡村既有“高颜值”,更有“好气质”。“今年下雨再不用踩泥路,果子也能顺利运出去,村班子真是为我们办了实事。”村民孙党合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同时,该村巧用墙面空间绘制孝亲敬老、诚信友善、道路交通安全及乡村振兴政策等主题彩绘,让墙壁成为“会说话的文明课堂”。干净的村道、精致的庭院、生动的彩绘,不仅擦亮了乡村“颜值”,更涵养了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让村民在优美环境中养成文明习惯。
  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安子头村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推动文明建设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富县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葛净表示,中心将始终坚持镇村联动、资源下沉、精准施策的工作思路,全力支持安子头村依托高跷非遗发展文旅产业,目前正在打造非遗传习所,计划更直观地展示本土文化魅力。在制度建设上,将继续指导村里完善村规民约,将文明要求融入日常治理,同时聚焦智慧治理、数字化乡村建设等,推动村级治理从经验型向智慧型转变,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成色”与“底色”。
  从移风易俗的破旧立新,到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从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到乡村治理的提质增效,安子头村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让乡风文明从墙上的标语变成村民触手可及的幸福。如今的安子头村,村民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同步推进,正有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