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们在金灿灿的谷子地里剪谷穗 通讯员 高帅 摄 金秋十月,黄土高原层林尽染,延川县大禹街道眼头塬村的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金黄的谷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特有的清香。趁着晴好天气,村民们正在抢收谷子,大禹街道办的干部们和身着蓝色工装的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延安分公司的员工们也穿梭其间,与村民一同剪穗、装袋,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绘就了一幅“丰收在望、干群同心”的动人画卷。
“今年虽然雨水比较多,但我种的十几亩杂粮受影响不是很大,按照市场价来算,这些杂粮能收入五六万元,再加上我种的苹果,今年收入估计能有十多万元。”眼头塬村种植大户高耀捧起一把金灿灿的谷穗,满脸都是藏不住的笑意。
在忙碌的人群中,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延安分公司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格外醒目。作为眼头塬村的对口帮扶单位,他们始终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责任,聚焦“产业兴旺”这一关键,连续多年主动上门,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抢收谷子。从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到销售渠道拓展,他们为村里的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让小小的谷穗承载起更多致富的希望。
“我们和眼头塬村是‘老亲戚’了。”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延安分公司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窦敏一边利落地捆扎着谷子,一边对记者说,“自从2018年以来,我们年年都来,从春季发放优良选种,到秋季助收,再到小杂粮的深加工以及我们的便利店销售,形成了全链条的服务机制。”
眼头塬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海拔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了杂粮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村“两委”立足资源禀赋,将杂粮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逐步形成了以谷子为主导,糜子、豆类、荞麦等多品种协同发展的种植格局,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在降低玉米、高粱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杂粮种植。
记者了解到,今年眼头塬村种植谷子400亩,糜子120亩,红小豆100亩,其他杂粮60亩,这些杂粮以其上乘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已成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延川地区的杂粮名片,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村上近几年规模发展小杂粮680亩,以谷子为主,这些小杂粮每亩可以收入3000元左右,每年可以为村民带来约200万元收入,今后我村将继续整合土地资源,扩大种植规模,引进优良品种,推行科学管理,让杂粮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眼头塬村包村领导殷向岩说。